宋城墙


高邮城始建于宋开宝四年(971)。绍兴初年,名将韩世忠在高邮抗金,又加以营缮。淳熙十二年(1185)郡守范嗣蠡建城楼于四门之上,东为武宁门,楼曰撼海楼;南为望云门,楼曰藩江楼;西为建义门,楼曰通泗楼;北为制胜门,楼曰屏淮楼。至今南门城楼上的“望云门”石刻犹存。开设南北两座水关,引运河水在城内小河里涓涓流淌。南宋开禧年间开挖了护城河,明代增添了望楼和牙形城堞。清乾隆九年(1774)知州许松洁修城,更四门城楼名,东为挹春楼,南为朝阳楼,西为宁波楼,北为迎恩楼。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州左辉春再次修城。据记载,高邮古城周长为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二丈五尺,面阔一丈五尺,十分壮观。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路过高邮,登临城楼,写下一首《高邮城晓望》:

城上高楼城下湖,城头画角晓呜呜。

望中灯火明还灭,天际星河淡欲无。

隔水人家种杨柳,带霜凫雁起菰蒲。

短衣匹马非吾事,拟向烟波觅钓徒。

这是诗人给我们留下的高邮城楼的形象,可惜的是至1958年,高邮古城墙大部分拆除,只保留东南角一段,长122.7米。虽经历1991年特大洪涝,暴雨冲刷,因抢救及时得当,使宋城墙依旧巍然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