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寺
东大寺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东大寺又称大华严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等,东大寺位于平城京(今奈良)东,东大寺是南都七大寺(1)之一,东大寺距今约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相传东大寺是由圣武天皇发愿、光明皇后随喜力劝而建。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曾在这里设坛授戒。1997年秋,出席“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的三国代表曾在这里共同举行了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东大寺的伽蓝以大佛殿(金堂)为中心。在中门与南大门之间有东、西七重塔;北有讲堂、三面僧房、食堂,西有戒坛院,西北是正仓院、转害门(2);东侧有二月堂、羂\索院(法华堂)、开山堂等。寺域广阔,规模宏大。天平十二年(740)发生藤原广嗣之乱以来,奈良废都,政治中枢辗转于恭仁京(今京都府相乐郡加茂町)、近江(滋贺)紫香乐宫、难波宫(今大阪市东区法圆坂町)之间,社会极度混乱。为求国泰民安,圣武天皇下诏各国兴建国分寺、国分尼寺。天平十五年(743)发愿在紫香乐宫附近建造卢舍那大佛,作为大和国分寺的本尊。天平十七年(745),由于还都于平城,大佛也随之迁至平城京东山一带建造。
东大寺与各国国分寺在组织上虽然没有从属关系,但由于东大寺在中央,由天皇主持修建,而国分寺在地方,由地方政府的国司监造和监管,所以不仅在佛教信仰上存在密切关系,在形式上也有上下从属关系。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大寺也称总国分寺,此名最早出现于镰仓时代的文献里。在日本各地建立国分寺和国分尼寺的做法,实际上是效仿中国隋唐时代在各地兴建国立寺院的作法,如兴建大云寺、龙兴寺、开元寺等,以为国祈福。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则天,武则天创建的大云寺被认为是仿效的对象。武则天在洛阳造大佛铜像及在龙门奉先寺雕刻大佛石像的消息由入唐求法僧传至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在参拜完河内国大县郡(今大阪府柏原市)知识寺大佛后,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
东大寺在奈良时代的日本,《华严经》广受尊崇。除知识寺内有卢舍那大佛外,大安寺内也有依据《华严经》而作的数幅画像。天平十二年(740),大安寺新罗僧审祥受邀到金钟寺宣讲六十卷本《华严经》达三年之久。金钟寺是华严寺的前身,是日本最早宣讲《华严经》的寺院。审祥(?—742,日本华严宗初祖)去世后,东大寺开山良辨(689—773,日本华严宗二祖)继续传法,奈良时代东大寺成为日本弘布华严宗的中心。金钟寺是神龟五年(728)为纪念未满周岁即夭折的皇太子基亲王而建。当时这座寺里常住僧仅9人,进行《华严经》讲座等教理研究,还举行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等古密教信仰活动。天平十七年(745)始建大佛,金钟寺被纳入东大寺大伽蓝。
东大寺东侧的法华堂(二月堂),因本尊是“不空羂\索观音”而又称羂\索堂。据正仓院所藏的史籍记载:羂\索堂在建造大佛的准备阶段,先于中心伽蓝的主要建筑(如大佛殿、讲堂等)建成,并在始造大佛的那一年,在羂\索堂僧坊开始了教学活动。羂\索堂的本尊与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一样,同属于密教的变化观音,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继承了金钟寺时代以来的传统。羂\索堂及羂\索院之名,均缘于本尊。所以在这里进行宗教活动的人被称为“羂\索堂众”,这种独特的称呼保持了相当长的时期。每年在位于法华堂北侧举行的修二会(取水节),是以十一面观音为本尊,忏悔罪障,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法会。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并不是国家明令进行的法会,而是以实忠和尚为首的羂\索堂众表达信仰的一种方式。由于每年旧历三月在羂\索堂举行“法华会”,所以法华堂又称三月堂。
二月堂之名缘于旧历二月举行的修二会。二月堂东北相传有由行基菩萨(668—749,奈良时代高僧,致力于民间弘教及社会福利事业)创建的天地院,吉祥堂、如法院、千手堂点缀左右。法华堂作为华严宗的根本道场,是东大寺诸堂中非常重要的殿宇。时至今日,东大寺在选拔学僧时,仍在这里进行“竖义研学”(口试)仪式。二月堂是有名的观音道场,不仅修二会期间,而且一年四季香客不断。这些传统都始于金钟寺时代。为了建造大佛及大伽蓝,国家成立了专门机构,即金光明寺造物所,不久又升格为造东大寺司,由市原王、佐伯今毛人、国中连公麻吕等王公贵族任长官或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