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区以东太白山麓华顶峰下,是中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也是我国禅宗名刹“中华五刹”之一。
据《浙江通志》记载,晋武帝太康三年(282)由高僧慧达求得舍利宝塔于会稽之贸山,遂于其地结庐守护。
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命建堂房屋,赐额“阿育王寺”,山亦以“阿育王”名之,寺名自此确立。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广利禅寺”。至仁宗朝时,御赐大觉琏禅师诗颂十七篇,大觉琏建宸奎阁藏之,苏轼为之作记,阿育王寺名震天下。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高宗以阿育王寺藏有舍利宝塔,赐额“佛顶光明之塔”;淳熙二年(1175)宋孝宗御书“妙胜之殿”;嘉熙元年(1237)宋理宗将阿育王寺列为“天下五山之第二”。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成祖册封天下名寺,诏阿育王寺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复原名“阿育王禅寺”。
清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南巡,特赐紫沙门、龙缎袍等物,畹荃方丈建承恩堂以珍藏;次年,乾隆又赐“觉行俱圆”匾额及其他珍贵经卷等物。
1949年4月,蒋介石来寺,捐香米、白米二十担。
阿育王寺现存规模与布局,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时期的格局。寺内现存较有价值的石雕、石刻、匾额、楹联等大量文物,其中不乏精品。如唐范的书“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苏轼书“宸奎阁碑铭”、宋张九成书“妙喜泉铭”等。
阿育王寺是我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集建筑、雕刻、园林、碑碣、绘画、古迹名胜之大成,在我国佛教史以及海外交往史上有相当地位,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文化遗存。尤其在与日本交流史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日本名僧重源1168年入宋学法育王山,并从日本运来木材营造育王山的舍利殿。回国时带走宋版《大藏经》,并输入名为“天竺式”的建筑式样于日本,竭力重建东大寺,重源是向外推介宁波建筑工艺的第一人,而宋明州商人、工匠陈和卿在其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饭田须贺斯的《中国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一书,认为所谓的“天竺式”其源地或是浙江沿海地区,中国江浙一带工匠的作用十分重要。
1981年4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