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埠墩
黄埠墩又名“小金山”,位于无锡北门的吴桥以南、惠山浜口的古运河中心,四面环水,是运河中的“孤岛”。运河水紧贴着黄埠墩分成两股奔流而去,而黄埠墩则石砌驳岸伫立于水中,任凭风吹浪打,难怪黄埠墩被人们誉为“天关”。泊船登上黄埠墩才发现它小巧 玲珑,面积只有220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还小。圆形的墩上用围墙围着,院内种有花草树木,宛若江南水上的一户人家。与运河上船只来来往往一片繁忙相比,黄埠墩上则显得十分清静悠闲。据介绍,就是这弹丸之地,却因历史上曾有“二相二帝一青天”在此歇脚而闻名遐迩。
相传公元前248年,楚国丞相春申君黄歇徙封江南,在治理芙蓉湖水患时,曾扎营该墩,这也是“黄埠墩”名称的由来。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状元出身的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失败后被元军羁押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途径无锡,夜泊于黄埠墩,度过了难眠一夜,并写下了《过无锡》诗一首,报国心碎,悲壮感人:“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到了明朝,墩上有寺庙,中楼建阁,东为“文昌阁”,西称“环翠楼”,南曰“小金山”,北名“水月轩”。明朝著名清官海瑞在任应天巡抚时,曾到无锡游玩为墩上的环翠楼题写额匾“环玩临水第一楼”。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曾多次在黄埠墩上歇脚,高兴至极,便题诗咏怀。乾隆曾留下“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的诗句。清咸丰年间,黄埠墩上的佛殿楼阁毁于战火。1981年,无锡将南门外张元庵戏台拆迁于此,建有一亭楼,名为“正气楼”,并加建有望山楼、文天祥诗碑、蓬莱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