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公园


泰州主城区西侧的泰山公园,是全市最古老、面积最大的公园。终年芳草满园、落英缤纷,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每当晨曦,草地、湖旁、林间处处是晨练人群,假日期间更是游人如织。岳武穆祠屹立在泰山顶上,在树木浓阴的庇护下,每日迎送朝晖夕阴。

公园从缘起、发展到形成,历经千余年,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泰州主城区城市建设、文化发展的历程,现存的许多自然、人文景观,充分反映了泰州丰富的文化底蕴。

追溯至南宋绍兴十年(1140),时任泰州知州的王瑍为减轻泰州城区遭受旱涝影响,发展水上交通运输,方便居民汲水,于是开挖城区东、西市河。根据城区地形,将坑洼低地、旧水沟连接挖深,挖宽,形成河道,再与中市河及南北水关接通。工程完毕后形成了泰州外城河、内城河双水绕城特有格局。开挖东、西市河时大量土方被用于加固城墙,开挖西市河时有一部分多余之土被垒起,似小山墩。史载,当时高五丈,周一百二十余丈。这就是现今名为“泰山”的雏形。

至南宋嘉定十年(1217)州守李骏选择小山墩南面名为方洲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园林,谓西园,方圆一百多亩,建成后于嘉定辛巳腊月写了篇《方洲记》,后来邑人名李公园。该园规模宏大,景点很多,主要景观有水云乡、醒翁堂、小有洞天、六宜、椒屿、桃源、知鱼、盟鸥、一春佳趣、瓢庵、七一泉、薝葡林、青龙庄、纯节、钓台等。这是迄今已知的泰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园林。

南宋宝庆二年(1226)新任州守陈垓疏浚现在的小西湖,史载“周一百八十七丈建堤”。在小山墩上建楼,取杜诗中“西岳云峰起”之意名“起云楼”,高四丈,几乎与小山墩等高。登斯楼,极目远望,“距城百里举在目前”,天高气爽之日“京口诸峰,隐约可见”。俯瞰楼下,西园全景尽收眼底。在山墩南麓建安定书院,祀北宋大教育家胡瑗。这比扬州建安定书院早476年,是江苏省最早书院之一。与此同时,在小西湖边建亭、台、楼、阁。至此,以小山墩为中心,山墩上有楼,墩西有湖,湖旁有亭,墩南有书院,书院南有西园,泰州西门城墙内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园林风景区。很可惜,这些景点在宋末元初时都毁于兵燹。

到了明正统九年(1444)泰州同知王思旻在起云楼废址上建泰山祠。泰山之名由此始。这有三说:一谓建泰山祠为纪念胡瑗之友孙复(名泰山);二谓赞扬胡瑗曾去山东泰山,与孙复、石介结伴自修,苦读淡食十多年,后来成为一代大教育家,建泰山祠为与安定书院相呼应,意成一体;三谓以泰州地名为名。

正德年间(1506—1521),泰州千总王华又在山南建玉女祠。到了明万历十年(1582)泰州兵备副使舒大猷为奉祀民族英雄岳飞将泰山祠改建为岳武穆祠。
清雍正年间邑人进士宫伟镠又在小西湖旁增建“春雨草堂”,其子进士宫梦仁归田后复加修葺。

西园历元、明两代而湮没。清道光初(1821)邑人尤金镖、尤金城兄弟俩在西园故址建“城西草堂”,与小西湖旁“春雨草堂”遥相呼应。民间称为“尤园”,一时“邑中文士,流连其地,觞咏迨无虚日”,其盛况不逊于“春雨草堂”。邑人清贡生赵瑜曾作《草堂六言十二咏》传世,现在读来如重现“城西草堂”诸胜。

1951年,泰州市人民政府筹建公园,将市区许多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石雕、砖雕、花木、家具集聚公园,公园似乎成了聚宝盆。除了原光孝寺的戒台、钟楼巷的钟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移出公园外,其余仍置留园内。

上乘之物首推盆景园内数百件古盆景,松、柏、桧、枸、黄杨树桩盆景大小不一,其中精品有《巧云飞渡》、《鹤立衔芝》、《云恋奇峰》、《云鸾山岫》、《极顶烟云》等,在国内外比赛中多次获奖。加之原松林庵中遐迩闻名的六朝松断肢,北门水关老槐树的残躯以及移栽的“紫藤花架”的古紫藤树,公园成为泰州古树名木的“收容所”。本为明御史蒋科为其父蒋行请封后所建柱史坊,原物被改作烈士陵园牌坊安置在泰山桥边,而柱史坊底座上的四尊胡人石雕像原是撑石被卸下置于桂花园后河边,这是全省唯一的一组明代胡人石雕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宦储 墓神道上的翁仲、马、羊、龟等明代石雕在原动物园内与狮、虎、豹、熊各种动物相邻、结伴。一座贞节牌坊成为湖上小桥的支架,石柱上的楹联字迹至今仍十分清晰。原是明蒋科宅第墙上的近百块砖雕被移作烈士祠围墙上的装饰物,还被“好心人”涂上了一层油漆。泰山山腰、脚下,烈士祠台阶上、下及原公园大门旁五对石狮子年代久远,造型各异、风格不一,都是不可多得的古石雕作品。

园内许多明清建筑都从市区移建而来。望岳楼原是用光孝寺戒台殿木料改建而成。桂花园北三间明代建筑来自大林桥省保文物单位王氏住宅。园林管理处办公楼原是北门大华电影院旁的一所清代钱庄的楼房。东园内一排建筑原是解放初棋杆巷上坝派出所的办公用房,其内一组典雅、古朴的红木家具堪称泰州一绝。至于园北一座殿宇那是明代泰山行宫的二殿。

已经具有千年历史的泰山公园,以它泰山的厚重,小西湖的秀美,盆景园的雅致及众多文物的璀璨,向人们诉说泰州历史的悠久,展示古城的灵气和神韵,体现名城历史文化的传承。当泰州以全新的开放姿态迈向未来的时候,我们应该留住泰山公园的文脉,留住人文泰州的根。  伴随盐粮产销的发达,泰州一度成为文人荟萃地方,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秦观、苏轼、文天祥……来此任职、侨寓、游憩的历代名流广有题咏。城西的泰山脚下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更是骚人墨客流连忘返之佳处。他们把盏唱和的遗韵,不仅使一串如画景致恍若再现,更让今天触摸到一脉来自历史的神奇气息。

泰州主城区的“海陵前后八景”中,泰山公园便占有两景———西湖春雨、古阜斜阳。西湖即小西湖,因其小巧玲珑而得名,原有长堤、方屿、霖亭、循亭等。明画家王式曾作有“小西湖画卷”,画卷后书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泰州人刘万春之诗:“惟有西湖在钱塘,练光黛色何微茫;烟拖杨柳千堤翠,风送荷蕖十里香。侧身南望隔扬子,无因飞渡六朝水;平生曾识两高峰,夜夜神游清梦里。吾乡亦有小西湖,泰山之麓城西隅;蛙鼓隔林空积藓,雁沙连野剩残芦。宁知得遇来阳伯,身作江淮天半壁;载疏载瀹追禹功,顿使湖波依旧碧。碧流如带更如环,临赏真同濠濮间;宛转桥通仙舫过,青葱树待美人攀。画史王郎称好手,落笔冰绡堪换酒。他时携向越中行,还能仿佛西湖否?”清代泰州诗人黄云《题小西湖》曰:“除却钱塘亦有湖,种梅山已不名孤。过桥花落桃兼否,隔浦风翻柳与蒲……”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经常在此吟诗作画,写下脍炙人口的《贺新郎·有赠》一词:

旧作吴陵客,镇日向小西湖上,临流弄石。雨洗梨花风欲软,已逗蜂蝶消息,却又被春寒微勒。闻道可人家不远,转画桥西去萝门碧。时听见,高楼笛。

缘悭觌面还相失,谁知向海云深处,殷勤款惜。一夜尊前知己泪,背着短檠偷滴,又互把罗衫抆湿。相约明年春事早,嚼花心红蕊相思汁,共染得,肝肠赤。

小西湖畔的“春雨草堂”,取春花秋月,细雨轻风之意,更是文人雅客怡情抒怀之所。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宫伟镠《春雨草堂诗钞》中描述其景致:“十亩方塘跨两桥,桥边红杏恰相招。篮舆玩世山椒曲,画舫怀人水面骄。列坐流觞忘魏晋,停桡得径问渔樵……”

明崇祯七年进士,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江左三大家的龚鼎孳《寄题春雨草堂》诗云:“空林烟景日萧萧,丘壑于今道未消。城外画图城里屋,柳边溪水竹边桥……”清山东诗人王士禄《题春雨草堂》:“直从高枕狎渔樵,客至无须倩鹤邀。接槛幽灯梧夜碧,没矶新涨雪初消。远山对酒时凭几,斜日行吟偶过桥。一曲镜瑚堪自老,芷兰满眼罢离骚。”

小西湖上一些古建筑,后来渐次荒芜,有些已经湮没。清代泰州诗人宫雍就曾生发感叹:“寥落云山一坞深,先人卜筑此园林。百年风节投闲地,十里烟波退老心。香草美人空怅望,桃花流水渐销沉。伤心遗迹无人问,一树斜阳噪暮禽。”(《春雨草堂感旧》)当时,春雨草堂毗邻的听花堂也已落寞,清泰州诗人宫国苞《春日过听花堂故址》中说:“东海名园已半荒,春风又过听花堂。山无好色吟芳草,树有残莺吊夕阳。地色苍凉新感慨,水声鸣咽旧宫商……”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保护名胜古迹,疏浚河湖、植树绿化、架桥建亭,并于一九五一年七月以泰山为主景筹建公园,名为泰山公园(“文革”期间曾改称人民公园)。去年开始的泰山公园扩建改造工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人文景观和园林建筑景观,这座古老公园当更富诗情画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