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壁琴音
洞壁琴音,在溧水县东南13公里的青洪山顶峰。青洪山现已改称为秋湖山。此山横卧于东庐、晶桥两乡交界处,主峰海拔279.8米。全山峰峦绵延,林草丰,尤其大片竹林婆娑多姿,蔚为壮观。
所谓洞壁,乃采石后的石塘。民间传说:明嘉靖年间溧水筑石城,就在这里开采石料。光绪《溧水县志》云:“青洪山?上有石龙溧,土人尝采石于此。”其石塘深达数十丈,至今斧凿之痕十分清楚,还可看出当年采石的方法。在石塘中有清泉从石壁上的隙罅中流出,滴入石壁下的水溧中,如琴瑟之声,令人尘俗皆忘,故曰“洞壁琴音”。今石壁顶部留有“洞壁琴音”的题刻。
关于秋湖山,有很多传说。
多年前,这座山叫千雾山,山南侧有一大块空地,被认作是福祉,当时民间流传“龟地出宰相、蛇地出将官、龙地出皇帝”。附近住的一大户人家,为了验明空地属于哪种福祉,于是在家里推选谁先死,结果老四吞金自杀,被葬身空地。死后半年,大家开棺验尸,挖开一看发现棺材四脚变成四只乌龟,证明此处福地出宰相。可是,正当尘埃落定、水落石出之时,棺材里突然冒出青烟,等棺盖一移开,突然冒出浓密烟雾,弥漫了整座山头,原来老四的尸骨尚未全部“化仙”,而此后大家就给这座山取名为“千雾山”。
接近山顶,越觉得阴凉,一块块大岩石陡然出现。这里就是明代采石场的遗迹了,深邃的山洞里爬满地被植物,周边的“龋齿”显露各种形状,又如锋利的牙齿、又如平整的砚台。
再往前走,眼前豁然开朗起来,这是一个如虎张开大嘴的怪石,石下是一水潭,深不见底却碧绿而清透,几尾红色小锦鲤畅游其中。
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溧水筑城墙,在秋湖山上开山采石,到了清顺治年间,溧水人韦炳认为这座山是溧水的县脉所在,不宜再开采,因此矿山被废止,而水潭就是当年打下去的深坑积水而成,现在,崖壁上斧凿痕迹至今仍然清晰可辨,凹进去的洞如怪兽之口,能容人站立。这样的特殊地景也成就了一道独特美景——“洞壁琴音”——雨季,石壁上会流淌出泉水,滴入壁下的石潭中,泉水叮咚之声,仿佛正在弹奏的古琴,发出叮咚之音。
这才是真正的天籁,无论是《广陵散》的激越,或者《潇湘水云》的水光滟潋,还是《平沙落雁》的轻灵逸气,琴瑟之音的酣畅洒脱配合,都难以超脱自然的意境。可是非常遗憾,这样的时节,琴音难以出现,否则端是叫人尘俗两忘。
古琴的声音是特别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之委婉缠绵,是那种回旋往复的缠绵,有点心痛;不如古筝响亮欢快,演奏效果立竿见影,却平和沉稳,有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了然,古琴是细腻含蓄的,吟猱注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轻缓急重。因此,早在清代的时候,文人就迷情于此,为这一景观命名叫“洞壁琴音”,而非其他声响可以替代。
看完了第一处景观,还有一处不可错过。大约再攀20米,又一处怪石气势更为磅礴,号称“第二天生桥”。这也是一座因采石形成的天桥,横亘于一个大洞口之上。桥身险恶陡峭,爬满苔藓植物。
据说,原来桥下也是一水潭,里面有蝾螈,溧水城隍庙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庙会“摆供”时,市民会敲锣打鼓,携带香烛到桥下的洞中,将蝾螈捉住,放在玻璃缸中,抬到庙中,摆供起来,说是“小龙”。会场上的虔男信女,果然当真,对此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