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潢桥


古称镇淮桥,南起凝安门(水门口),北接大顺门,横跨潢河,为南北二城通道。

始建于元太定年间(1324—1328年)。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改建,易名跨潢桥。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建成石礅木桥,始称镇潢桥。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州吴一嵩将桥位西移至北城大顺门(中山门)与南城凝安门(现已毁)之间,桥面铺设松木板。民国期间,屡修屡塌。50年代,桥面重铺木板,仍为石墩木桥。1966年改置钢轨桥梁和水泥桥面,桥长108米,共8墩9孔,每孔净跨7.8米—9.6米不等。北岸为中山门,阶高岸陡,南岸街道狭窄,通往一中、清真寺,该桥不行驶汽车,仅供人行。

镇潢桥建在潢河最窄处,该处河道宽仅100米,其中桥墩就占了30多米。季节性很强的潢河,在桥下的过水断面,其实只剩下60多米。每年汛期,镇潢桥都一下子变成潢河水的卡脖子桥。穿越潢川县城的潢河,防汛能力因此而不足5年一遇。洪水最厉害的时候,镇潢桥以上河段水位不断上涨,洪水爬上城池,淹没公路和很多民房。桥以上水位和桥以下水位,形成高近1米的落差。镇潢桥,每遇洪水都要让潢川人心痛。

饱受洪水之苦的潢川人,一直在争取根治潢河的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2000年年底,国家批准了潢河潢川城关段治理计划。2003年7月,一期工程基本完工。镇潢桥上下游近1000米长的河岸焕然一新,上游新建的航空大桥傲然屹立,成为新的通道。相形之下的镇潢桥就成了丑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