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的南部,澎湖列岛由64个岛屿组成,澎湖列岛面积约126平方公里,澎湖列岛域内岛屿罗列,港湾交错,地势险要,澎湖列岛是我国东海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线,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大陆文化传入台湾的跳板。
澎湖列岛中的岛屿,按其位置可分南、北两个岛群:南岛群在八罩水道以南,有望安岛(八罩岛)七美屿、花屿、猫屿、东吉屿、西吉屿、草屿、南塭、将军澳屿、西屿坪、东屿坪、头巾屿、钟仔岩、锄头屿、大塭、白沙塭等。几乎所有岛都为火山岛,组成的岩石均为第四纪玄武岩;北岛群分布在八罩水道以北,包括有面积最大的澎湖岛和渔翁岛(西屿)、白沙岛、吉贝屿、鸟屿、姑婆屿、虎井屿、桶盘屿、大仓屿、毛常屿、金屿、目斗屿等岛屿。澎湖,古称“岛夷”、“方壶”、“西瀛”、“澶洲”、“平湖”等,16世纪西洋人进入澎湖,称澎湖为“渔夫之遍”。
澎湖列岛历史
直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澎湖列岛才正式内入中国版图,距今已700多年,比台湾的开发要早400余年。然而,比起台湾来,澎湖列岛的开发速度显得十分缓慢。不过要追溯澎湖列岛的有关历史,大概还可以更加悠久些。秦汉时期,始皇求海中神仙,寻长生不老药,有人可能就到过澎湖。史书记载,公元607年至610年,隋炀帝先后派出朱宽、何蛮、阿棱、张镇协率众到过澎湖等地。
澎湖列岛景观
澎湖列岛的自然景观是十分优美的,著名的“风柜涛声”、“鲸鱼洞、”“望安玄武岩”、“虎井沈城”、“将军屿帆船石”、“花屿仙人脚印”、“桶盘屿石柱”等。环岛海滨帆樯林立,入夜时分,万点渔火,闪烁海面,宛若星汉落地,蔚为奇观。“澎湖渔火”乃被列入台湾八景之一。
澎湖列岛上居民的习惯风俗也甚有趣。大概是因为当地居民世世代代、长年累月地在与风浪的搏斗中生存下来,面对无情的、却又是赖以生存的大海,求“神”保佑的心理特别强烈。因此,澎湖列岛上寺庙极多,全县97个村镇,竟有142座寺庙!有些神像大陆还没有呢。渔民烧香拜佛,常年不断。在一些僻远小岛上,至今仍像世外桃源一样,保留着迷信风味十分浓厚的习俗。
澎湖列岛与台湾本岛一衣带水,但气候差异很大。全县年平均气温为27.7摄氏度。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比台北市还低;最冷的1、2月份,平均气温比台北市还高1摄氏度。澎湖夏凉冬暖,惟雨量稀少,风力强大,全年平均风速超过6级的大风日多达144天,其中,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大风日每月超过20天。每年除6-8月为南风外,其他月份多为东北季风,最大风速可达每秒20米以上,相当于中度台风。全县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是台湾省雨量最少的地方,且分布不均匀,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干旱期长达180天左右。
澎湖岛又名“马公岛”,是澎湖列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岛。在澎湖岛的西南方有一大一小两小海湾相连,风平浪静时,宛若一平静大湖,故称“平湖”。闽南方言中,“平”、“彭”两字音近,故后成澎湖之名;马公之名,也是由“妈宫‘两字讹音而来。澎湖岛北即白沙岛,其间有一小屿中“中墩屿”,屿的两端因海峡砂碛成浅滩。
早在清代,当地居民就在这屿两端用硓(左石右古)石零填成简陋石堤,退潮时人马步行可过,涨潮时即为海水淹没。向澎湖岛的一端叫“继安桥”,向白沙岛的一端叫“永安桥”。1936年,日本政府为军事之需,拨款改建二堤为永久桥梁,继安桥改称“弥荣桥”,长1007米,永安桥改称“万岁桥”,长500米。桥平均高度约3.5米,宽3米。1948年,台湾当局又把桥面拓宽一倍,成为双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