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故居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3弄12号。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常州,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县罗汉岭下被国民党杀害。他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同上海这座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
1923年1月瞿秋白从苏俄回国,6月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以候补中央执委的名义到了上海,由李大钊介绍参加了上海大学的教学工作,被委任为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1923年下半年,瞿秋白十分忙碌、十分幸福,工作上有繁重的校务及教学,加上党务和组织工作;生活上与王剑虹从相恋到结婚,1924年1月筑爱巢于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兴彬里306号。7月王剑虹不幸死于肺病,11月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新居位于闸北区宝通路顺泰里12号,与住在11号的沈雁冰是邻居。
1927年2月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后,党中央从上海迁往武汉。瞿秋白参加“八七”会议后实际主持政治局工作,实际上也是共产党国际决定由瞿秋白领导全党走向新的历程。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结束了投降主义的政策,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1928年4月瞿秋白离沪赴莫斯科筹备党“六大”,1930年7月末绕道柏林回国,到1931年1月在四中全会被撤掉政治局委员的职务。从那时起到生命终结,他一直是遭到了以王明为首的“左”倾路线残酷迫害。推出政治舞台后,瞿秋白回归到了心爱的文艺园地。经过短暂的沉闷后重新活跃在文艺领域,成了左翼文化的实际领导者。当时左翼文化阵线已在上海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包括作家联盟、剧联、影联、美联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当时瞿秋白与杨之华夫妇住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两宜里,这个地方是相当破旧的小市民区,很不安全。
在白色恐怖下,瞿秋白安全得不到保障,经常在茅盾、鲁迅家避难。1933年3月鲁迅把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夫人在今山阴路133弄(原东照里)12号分租到的一个亭子间给瞿秋白夫妇居住。这所房子中的房客多为日本商人和浪人,他们经常到瞿秋白家窜门,影响了瞿秋白的工作。为了闭门谢客,瞿秋白只得躺在床上看书,夫人杨之华在门口炉子上熬药,烟味弥漫,才避免了房客的干扰。瞿秋白在这里只住了三个多月,现被定为瞿秋白在上海的旧居。
后来在一次危险警报中瞿秋白暂避住在愚园路树德里茅盾家时认识了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的冯雪峰。在冯的热心帮助下,瞿秋白夫妇找到了可居住较长时间的房子,即南市紫霞路68号。这是一幢三开间三进、三层有阁楼的旧式里弄楼房。这房子独门独院,环境相当僻静,是冯雪峰的好友谢旦如家的,家具一应俱全。1931年5月,瞿秋白夫妇就住在二楼东厢房。西厢房是谢家的藏书室(原屋已拆)。瞿秋白化名林复,杨之华则是林家嫂嫂,他们在这里住了一年半。其间因“一•二八”战争爆发,他曾随房东到毕勋(路今汾阳路)毕兴坊10号三楼住了三个月,战后仍是回原处居住,住房从二楼东厢房搬到了三侧层阁楼上。瞿秋白在阁楼里的一张写字台上写下了大量的论文、杂文,也翻译了不少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
从1923年底起,瞿秋白夫妇时有危险,曾三次避居于鲁迅家中。瞿秋白把自己心爱的一张写字台、一只皮相存放在鲁迅家里。瞿秋白牺牲后存放在鲁迅家中的家具、印章、文稿从此成了可资纪念的遗物。瞿秋白的这些遗物在鲁迅逝世后一直由许广平保存,1950年许广平将它们捐献给了国家,现被陈列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内。在瞿秋白一家避居的过程中,鲁迅与瞿秋白相濡以沫,共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杂文,合作编辑了《萧伯纳在上海》等书籍,在心心相印中度过了一段危难的岁月。瞿秋白给鲁迅的晚年带来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美好印象,使鲁迅一扫寂寞之感,找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其然而然地发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鲁迅书赠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当以同怀视之”充分说明了他们之间的相知与信任。
1933年秋冬,瞿秋白夫妇因为白色恐怖严重,居无定所。1934年1月4日,瞿秋白在赴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之前到鲁迅家话别,并留宿于鲁迅家中。不想,这次竟成了他们的永诀。1934年1月7日,一个雨雪纷飞的夜晚,瞿秋白离开了上海踏上了不归之路。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罗汉岭下被国民党残酷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