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里山风景区
司里山原名“棘梁山”,据碑文记载:因此山遍生荆棘,故名“棘梁山”,又名“立良山”,至宋代后,在此设巡检司“以安其境”,更名“司里山”。山虽不大,但它自南北朝以来,就成为我国北方一带最早“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又因北宋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宋江、晁盖等英雄首聚于此,使山又增加了一些传奇故事。此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山原建有殿堂庙宇,且儒、释、道俱全,时间大约是在我国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最前边的是“文昌阁”,为儒教建筑,共三间一院,内塑孔子圣像。中间一处为“娘娘殿”,大殿共四间,内塑娘娘圣像,东西廊房各三间。据山上明崇祯时“棘梁山重修金山庙宇桩塑金身碑记”及同时代所立《玉皇阁落成碑》记载:东原郡(东平旧称东原)西距城五十巡检司,棘梁山旧有大佛殿、文昌阁、碧霞行宫、娘娘殿、真武庙等。可见,此山古时就有“碧霞元君”与“真武大殿”,且庙貌森严。
传说当年《水浒传》梁山好汉晁盖、吴用、刘唐、公孙胜、阮氏三兄等人“智取生辰纲”之后聚于此山。
司里山两块巨石称“千佛崖”,该崖东西长32.2米,南北长14米,最高处11米,看它的形状,东崖似印,西崖似匣,远看又似城堡。两崖壁上自南北朝到明代雕刻的造像共788尊,其中大者10米,小者10多公分,保留到现在的共计480余尊。分别为北朝、隋、唐、宋、元、明六个造像区,其中“三教合一”是此山造像在山东及我国北方乃至全国年代最早、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造像群。
其中最大是释迦牟尼造像,高7.50米,左为老子像,右为孔子像,三像旁又各有僧徒侍立像,三像从身高可为中国北方最大造像之一。造像分别有“释迦牟尼”、“太上老君”、“文宣王”题记。三像东崖又雕满大小不等的浮雕造像,并有大齐皇建二年即(公元561年)纪年等,此区造像均体现北朝造像风格,面目方圆,额宽颐丰,仰眉直鼻,身姿矮壮、丰圆,通肩袈裟,偏衫、短摆。崖东为隋代造像,所造为十二光相佛像,或立或坐,或结跏跌坐,其造像风格基本与北朝相同,只是面目雕刻略显瘦削。
西崖上与北西面为唐代造像区,唐代造像因受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与以前从风格上大有不同,从面相上,佛像多以饱满温和艳丽,鼻高目深,眉眼弯曲,唇厚嘴短,五官适中,菩萨皆方圆丰腴,两耳下垂。身姿上,体态丰满,线条优美,且上下左右不对称。服饰上,佛多袒右肩,菩萨袒露上身,饰颈圈等。摩崖造像多以民间为主。
西崖下部与东崖西壁为宋、金、元造像区。多为罗汉造像,有三十六罗汉,伏虎罗汉、飞天等,或善或恶,或美或丑,或怒目而视,或笑容可掬,真是千姿百态,神情各异,其中无量寿佛,是此山唯一的一尊金代造像,相对珍贵。
西崖南面为明代造像,其特点皆细腰、高乳、大耳、高鼻、服饰华丽、结构细腻且面露轻浮,别有一番风格情趣。
千佛崖中间的天然石峡,峡高约11米,东西宽约3米,据说从前石峡上用棘梁木搭一木桥,叫做“昧心桥”,意思是干昧心事的人只要从桥上过必定会摔下来。传说晁盖等梁山好汉来到这里聚义之后,曾用此桥二探来投奔的人是否真心归附。他还利用此桥惩治过前来探情的官府密探,将其摔死“昧心桥”下。所以后人便称此桥叫“昧心桥”。
东山崖下的摩崖刻经。经文内容是:昙无忏译《大般涅经.桥陈如品》,桥陈如是如来佛的大弟子,内容讲的是如来佛与桥陈如讲述修得大智慧到圆满达到涅 的境界,佛的所谓涅磐境界,即是“生死如一”,“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也是佛家的最高境界和归宿。此段经文是十分珍贵的,《涅 经》在山东一带的刻经不多,该经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刻经时代应为北朝后期,年代无考,其书法脱出南北朝时楷中带隶,隶中带楷,基本为楷的前期,即成形期,所以,亦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司里山摩崖造像应该说,对研究中国的“二武反佛”后,佛又达到鼎盛及中国雕塑艺术史均有重要的史料和实物价值,也是雕刻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