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龙居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著名教授王宣不久前考察桂东县贝溪乡贝溪村的“聚龙居”时,惊奇地说:“北京故宫是集中国传统建筑之大成,而聚龙居是集中国民间建筑之大成,堪称一绝。”据《桂东县志》载:“聚龙居于清同治年间雷州半岛厘金官郭同朝(据考证郭同朝曾任广东海丰县盐政司司长)所建。历时3年,占地30余亩,悬山式土木结构,风火山墙,三进厅,大小百余间,雕梁画栋,典雅舒适。”

贝溪小学对面有一小溪,溪边一条小路,溯源而上,过小石桥,一门而立。上书“人杰地灵”四字魏碑,这便是聚龙居的西外大门。

入西外门,踏入广阔的操坪中,一栋青砖瓦屋矗立眼前。正厅大门上方雕有“聚龙居”三字,其艺术风格上含秦篆和汉篆之意,雄厚朴茂之中内含灵秀之气,方正之中揖让错落,拙中寓巧,方中寓圆。左右两厅大门上方各书“胜金谷”、“赛玉川”。同为行书,“胜金谷”三字厚重丰腴,而“赛玉川”三字却萧散虚和。

正中厅神龛上供奉着“郭子仪”雕像。有一块大横匾楷书“恩承厥北”浮雕。下方用正楷书写着有关郭子仪的生平。一看便知这栋房原来的主人是姓郭。厅堂上12根大柱子分别立在雕有龙凤虎狮等动物的柱石座上。每一根柱子上刻有字画,或“富贵寿考,忠武贤良”,或“一生守正,千古流芳”或“德服群小,威镇遐方。”……坐在这样的厅堂上,可见当时的主人是何等富贵、何等威风。就连每一条麻石、每一片瓦头也是雕花的,每一块倒板都是彩绘的,每一扇窗户都是镂花的。中厅柱上有两个木雕人分立神龛两旁,栩栩如生,一曰“麻姑献寿”。

正后厅,有九曲回廊,是用来住客的地方。

左侧厅“胜金谷”的后厅名为“居易所”,照壁上有个特大的“寿”字,两旁配有慈禧太后的题联一副:“霁月光风况此胸臆,春葩丽藻粲于齿牙”。还有一联是郭同朝所书:“有竹有松今栗里,一觞一咏古兰亭”。上方是“郭子仪捆子上殿”、“打金枝”的人物故事浮雕。照壁前为一古色古香的花台。

“居易所”左上楼是读书的场所—— 私塾。有间教室,宽敞明亮,墙壁上绘有孔子彩像。旁边是私塾先生住的书房。在“批林批孔”的大运动中,“聚龙居”的大部分文物被毁得面目全非,但这私塾却保存得这么完美,可见当时孔子在贝溪人心目中是比较有分量的。与之相对应的一楼是主人谈诗论文的地方,上刻有“群贤毕至”几个大字。

右侧厅“赛玉川”其结构与左侧厅大同小异。其后厅与“居易所”相对应,取名“圣人居”是主人及妻妾丫环食住歌舞游玩的地方。照壁上刻有“风篁须长笑,流水当鸣欢”,并用小楷书有潇湘八景。左上楼为睡房,右上楼为妻妾丫环住所。人住其间,吃喝拉撒睡全不用下楼。有一处相当于我们现在家属房的卫生间,用泥巴烧制的器皿,有点像现在的大便器,用竹子接到楼外,并有一装有竹筒若干的水车,小姐方便后用脚踏自行车般,便把楼下水缸里的水打上楼冲洗。据考证,这种设施,在当时即使是城市也还少有。据说,抗日战争时期,伪政府湖南银行曾临时搬迁于此,伪兵们见楼上妇女十天半月都不曾下楼,还以为这水车样的东西是什么暗设机关,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观完正屋,往东外门而出,东外门上“物华天宝”四字,灿灿生辉。

整个“聚龙居”,正厅、司房、卧室、卧房、储藏室、工具室及杂役庄丁住室、马厩、厕所一应俱全。采光的科学程度相当高,大小百余间,没有一间暗室。其保暖、避风防尘、排水防火等设施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民间建筑之精华,造型古雅,结构别致。内中装潢集书法、美术、木雕、石刻于一身,花鸟鱼虫人物,无不巧夺天工,匠心独具。

“聚龙居”一方面是过去官府收刮民脂民膏的活教材,一方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研究近代历史,研究近代书法、美术、雕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桂东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保护,并通过桂东县旅游协会和文物管理部门,向国内外游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