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城
汉阳城在汉阳区内。唐武德四年(621),汉阳城在东汉末年所筑鲁山城的基础上扩建。城周围3.54公里。有八个城门:东名迎春,南名沙洲,西名孝感,北名汉广,东南名朝天,西南名汉南,东北名庆贺,西北名下议.此城“东南枕大江,北控月湖”,包容风栖山(今凤凰山)和鲁山(今龟山)一部分。北宋宣和四年(1122)汉阳城被大水冲毁。南宋嘉定初年,汉阳知军黄干多次呈请修复汉阳城,并提出城北由大别山退至风栖山的修复方案。咸淳十年(1274),始按黄干方案修筑城墙。元末遭兵灾,成断垣残壁。明初,知府程瑞重修,恢复南宋基础,“东南临大江、西北跨凤栖”。城墙周围2.5公里,为单墙无里城。有4个城门:东为朝宗,南为南纪,西为凤山,北为朝元,每个城门建有谁楼。不久,朝元门被塞。嘉靖年间,始筑里城。汉阳城在明清受战火、风雨、水患影响,屡毁屡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府严防、知县林瑞枝重修城墙及东谁楼,改为汉江楼,供人游览;城外自朝宗门至南纪门迄小西关筑护城石堤,长1.75公里。元末农民起义军徐寿辉的“天完国”曾建都汉阳城达五年,在城内凤栖山西麓建有宫殿。1925-1928年,东、南、西三面城墙被拆毁,改修马路,仅北面凤栖山尚可见当年城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