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城古堡


冷城,原名潋城,冷城古堡坐落在闽东风景区太姥山东麓纱帽峰下,距福鼎市秦屿镇西北方约8公里路程,沙吕线旁。自明喜靖年间起,当地人民为防御倭寇侵扰,筑有城堡一座。据《福鼎县志》“海防”记载:“福鼎地处闽北,与浙洋交界,最要口岸有三:曰南镇,曰潋城,曰泰屿,逼近外洋……前代(明朝屡遭倭警”。虽片言只语,但由此可见古堡城墙的时代背景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族人为了抵御倭寇而兴筑。冷城古堡整座城墙由自然石和溪卵石叠砌而成,城廓周长1127米,高5.6米,厚4.6米,北面依山势修筑,开东、南、西三个城门。永乐四年,还建有潋城仓,共19间,储存谷物283石,备有一定的物资能力用于修缮城堡所需。乾隆八年,清县府把杨家溪巡检司移至潋城,设立潋城巡检署,配巡检司一名,辅司兵二名,负责就近巡查、防堵、缉捕任务。

冷城古堡格局

一条溜光滑亮的石板街,自东贯西,将城内建筑布局一分为二,小巷甬道纵横错杂,置身其中,如入八卦阵不知所向,庭院天井地面皆由鹅卵石镶嵌,辅加条石左右相夹,平整匀称,走Z字形,延伸到各庭院;街中心地面由鹅卵石拼砌的八卦图,尤其引入驻足,那历历可数的图案,天造地设,浓缩着一个小小的乾坤,抬头仰望有一宅门横匾“紫气遥临”,漫漶可辨其书法沉稳健爽、意味隽永。城内原保存有明清古民居大宅厝二十余座,可惜在1933年遭国民党兵团烧毁,几乎夷为平地。如今遗留下的门楼飞檐斗拱,依稀可窥其当时的规模与精巧。此外,冷城古堡按地形划分为四境,每境均设供奉神明。城东门属东麓境,建有七圣庙和泗洲文佛。据州志载:“神名赵昱,宋开庆元年,县令李姓者自蜀奉香火至此,人为立祠,称七圣者,盖同七人入水斩蛟除害。”史书的记载和神话传说无不给冷城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今天,七圣庙已经不复存在,而建于宋代的泗洲文佛石屋,依然完好如初,须弥座上雕刻有双狮戏珠、人物、花卉,造型古朴、生动,神龛被香烛熏染得发黑;城西门为金鏊境,有庙称“杨八宫”,详细史料无从考查;城南门称庆云境,有建于清道光九年的顺懿庙,供奉“顺天圣母”。村上每有怀孕妇女,必到此庙祈愿还香,保佑母子平安。庙坛修葺一新,神像彩釉鲜艳,吸引众多香客。每逢春节期间,地方信士搭台公演,并大举出巡,鸣锣开道,后随无数旗幡,礼炮轰鸣,前呼后拥,蔚为壮观。旧时有俊俏孩童,扮成剧中角色,立在大人肩头,称“踏跷”,此仪式之隆重,一直闹到十五元宵,方偃旗息鼓,设宴祈福;北门系东牙境,因旧时风水之故,不设城门,俗称“衙门里”,供奉“齐天大圣”宫。每岁农历七月十五,在宫中演戏三昼夜,四乡八里村民聚而欢堂,形成庙会,今戏台仍在,屏风如画,中有天井四四方方,戏廊接连二十余米,古风民俗犹存。“大圣宫”还是福鼎党史上著名的“冷城暴动”会址,曾为福鼎民主革命谱写过光辉的一页。

冷城古堡的文化

南宋时期,冷城古堡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许多先哲寓居或讲学于此。庆元年间,朱熹以禁伪学避地长溪,客居杨楫家,讲学石湖观,吸引了不少莘莘学子到此学理论道,一时宗族文风大阐,名儒辈出。前有杨惇礼,崇宁五年进士,授兴国军司法,再转太学博士,与乡人黄荐可、林桥卿时谓“北乡三博”;后有杨楫、杨兴宗皆系杨惇礼孙,杨楫是朱熹理学重要传播者,淳熙戊戌年进士,一生刚正守己,出任过安庆知府、湖南提刑、江西运判等职。宋史学家郑樵,龙图阁学士王十朋也讲学冷城。杨兴宗就是郑樵的得意门生,郑樵在城外蒙井题诗:“静函寒碧色,泻自翠微巅,品题当第一,不让惠山泉。”读来神清气爽,如醍醐灌顶。唐宋以来,冷城单出进士、任知县者就多达十余人,真可谓是个人杰地灵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