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崖寨
白崖山位于宿松县城西北趾凤乡境内,距县城五十余华里。主峰雁恋坡海拔四百七十六米,窄径凌空,飘崖百例。白崖山,原名白牙山,因产白牙茶而得名,古时有“名山风雨白牙青”之说。“南国小长城”白崖寨就盘卧于向崖山上。
白崖寨始建于元代末期,据《宿松县志》记载:“元末义民吴士杰,率众垒寨御寇,依东峰、西峰、北岭,各以为营,间列市肆。”清朝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宿松籍的朝廷工部主事贺欣捐款重修和扩建白崖寨。山寨的寨城全用大片的石块垒筑而成,城高丈许,顶宽四五尺,顺山脉走向,有的沿山腰而筑,有的在峭壁上逶迤起伏,曲折蛇行,环绕东峰、西峰、北岭、雁恋坡、大印坡五座山峰,全长约4500米,莽莽苍苍,酷似一座小长城。寨墙每隔一段便有一座简易的城堞,险要地段的墙堞为双层。入寨有城门五座,东为朝九门,东南为听雨门,西南为攀龙门,西为百花门,北为乘风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此安营扎寨,可屯兵数万,易守难攻。门洞保存完好,在朝九、听雨、攀龙门的门头上嵌有镌刻着门名、题款年月的碑石。据专家学者考察后称:白崖寨寨城之长、保存之完好实属国内罕见,赞誉其为“南国小长城”,有“天下第一寨”之称。
白崖寨居高临下,寨内既可屯兵操练,又有大片田地可供耕作。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兵连破宿松47寨,兵部尚书史可法率官兵退守白崖寨,凭险固守。起义军围困山寨,日夜攻打,史可法见义军声势浩大,准备以身殉职,并作遗联一副:“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哭;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危急之中,朝廷派总兵左良玉率大队官兵来援,史可法转败为胜。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西路军围攻据寨抗守的清军,终因寨墙高险,屡攻不克。太平军无功而返时,气得大骂清军:“远望白崖寨,近看是危崖。老子破不开,只等天来败。”1932年,鄂、豫、皖红军主力以白崖寨为依托,歼灭国民党陈调元部大半个团兵力。红军得胜后,在此成立了以刘士奇为军长,郭述申为政委,徐海东为师长的红二十七军,为白崖寨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游览白崖寨,可从白崖寨山南坡攀登,沿着陡峭的石阶曲折而上,过“关门石”,就到了山寨南门“攀龙门”下。这里双峰对峙,高大的石城墙锁住了谷口,城门洞仅能容一人一骑通过。进入寨内,峰回路转,山坡上翠竹成林。
白崖寨峥嵘突兀,景观繁多,山水古迹构成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寨城内外峰峦嵯峨,芳草佳木,叠翠流香。寨内东营峰巨石擎天,峭壁横空。西营峰是寨城内的最高处,峰周悬崖百仍。山寨内奇石颇多,西营峰山顶有一巨石,形如青蛙捕食;山北麓白色的风化石铺满山坡,如同百花盛开,故名“百花石”。山寨“听雨门”内有“九曲居”遗址,“九曲居”原为清代宿松县“一家双进士”的贺欣、贺颀晚年乡居的别墅,其设计别具一格,依地势构造成外九曲和内九曲,房屋按八封图形布局,周围有古松、金桂和绿竹,相映成趣。贺欣当年在捐资修建白崖寨城墙时亲笔为扩建的“听雨”、“朝九”两处城门题额,并作一长联,描绘白崖寨的秀丽风光:“满眼是城廊田园,匡庐露面,泊湖浮光,九重作屏,严恭为幛,烽火山不惊烽火,鹧鸪寨惟有鹧鸪,八方景物拱一门,不须点染丹青,现出天然图画;置身在耕樵境界,林壑烟霞,上乘开怀,厨泉涤虑,松风送爽,花雨洗愁,龙骨石足托卧龙,鸟语崖鹏求好鸟,万象清奇罗四壁,谢却尘寰踪迹,修成福地神仙。”
白崖寨不仅因拥有城堡出名,历史上寨内还先后建有关帝庙、魁星阁、史公祠等寺庙古刹。关帝庙为一进三重式建筑,有五个佛殿,中间大殿内有端坐的关羽塑像,造型为关羽手执《春秋》一书静观沉思,殿中灯火长明,香烟袅袅。魁星阁为塔形结构,龙翔凤舞。这些寺庙古刹有的已经被损毁,有的被改为山村民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