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溪桥


“武义人靠块土,三天不见壶山就要哭。”这句诙谐的俗语生动地刻划出武义人敦实浓厚的恋乡之情。壶山是武义县的主山,山下有一条终年清碧的河流,名叫熟溪。它把环山如壶的武义县城截然分成两半。自古到今,人来车往,全赁横跨两岸的百米长桥——熟溪桥据武义县志记载,熟溪桥的建造,历经艰难和沧桑。它始建于南宋开禧三年,由武义县主簿石宗玉所创建。后因年久失修被洪水冲塌,至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在县尹赵奇才的倡议下,摹捐集资重新复建,但只造了6个桥墩,因种种原因而被迫中止。明隆庆三年县尹林一鹤率先捐出自己的俸禄,建成10个桥墩。直到明万历四年,县尹谭音率领武义百姓在原先的基础上建造桥屋46楹,并在岸边增修一庵作镇护,熟溪桥才得以最后修复成功。

熟溪桥造型优美、结构独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全长135.7米,由9孔呈斧舟形的石墩组成。这匠心独运的造型,上顶桥梁,下落泥沙,排列成行,坚固扎实,大大减轻了水流对桥身的冲力。其一,墩上架枕木垛,层层挑出,用硬木作梁,跨径达12米;其二,桥面建有屋亭49间,以屋护桥,桥屋一体,两侧有护雨板保护,减少了风雨日光对桥梁的侵蚀;其三,桥面上两侧桥往连着供人休息的长凳,把桥面分隔成三道,中间通车马,左右走行人;其四桥的中段楼阁高耸,浮雕精美,气势磅礴,朴实雅致,显示出明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在桥身两侧还建有独具江南特色的木质栏杆,富有园林建筑的风味。人们到此凭栏远眺,憩息小坐,便会感受到一种古朴雅致的意境和情趣。这座飞檐重迭的长廊大桥,不仅便利了交通,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历史珍品。它可与闻名于世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桥媲美,是桥梁建筑史中的一座胜迹。

过去旧俗建造石桥时,首先要在桥面铺上石板,并在桥下两侧面向上游方向的水中镇坐两只铁蜈蚣镇守桥梁。据说,如果不设铁蜈蚣镇守,龙在水里兴风作浪,常常会把建好的石桥掀翻毁掉。于是人们根据龙怕蜈蚣的习性,每造一座石桥就摆上两只铁蜈蚣,其头露出在外,俯视水面,以遏制兴风作浪的龙,保桥梁永固。不过,如今武义所造的桥都是钢筋水泥结构的石拱桥,再也不用担忧“恶龙”的兴风作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