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楼


在被誉为“云烟之乡”(名牌卷烟“红塔山”的出产地)、“花灯之乡”(滇中广泛传唱的一种曲艺)、“聂耳故乡”(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的玉溪市,有一座名闻遐迩的雄楼杰阁,原名扶元阁,始建于元代或更早,“明朝重营,清代续修”(见《邑乘》、《玉溪文征》),后毁于兵燹。清光绪十九年(1893),经绅士刘亮卿等倡议重建,为重檐二楼一底尖屋顶木结构建筑,顶楼供“魁星”神像。清朝末至民国初,扶元阁亦称高古楼。据说,建该门阁后,北城镇就出了进士。玉溪人因此对高古楼产生了特殊的感情,都以有高古楼而自豪。一首在云南流传极广的民谣,正反映了这种情况。民谣是这样的:“哇家玉溪高古楼,半截矗在天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抬头望望高古楼,帽子掉进沟沟头。”一说高古楼,就知道在玉溪;一说玉溪,就知道有高古楼。高古楼成了玉溪的标志性建筑。百年来,由于失修,成了危楼,政府遂于1993年拆除。近年来,群众要求重建的呼声日趋强烈。北城镇党委、政府顺应民心,按原貌设计,并于2001年1月组织施工,在原址重建高古楼。

经过各方积极努力,现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新的高古楼为正方形三重檐四方撵尖顶叠梁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三十二米。与时俱进的北城人,望着比以前更高且更雄伟的高古楼,萌生出一种想法:深层次开发高古楼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高品位的高古楼文化,以此为契机,促进北城经济的发展。措施之一是公开征联题咏高古楼,将入选的联作全部收入《中国·玉溪高古楼》一书,并将其中较佳者刻制悬挂于新的高古楼上,使新的高古楼成为玉溪市亮丽的人文景观。今年四月征联启事在《玉溪日报》刊登以来,各界积极响应踊跃应征,已收到联作340多副,现选登15副以飨同好,敬请联界方家也撰联题咏高古楼,共襄盛举。

题咏高古楼联选登:

高楼再现,为南州添冠加冕。隐太极,藏周易,包容四象。丹凤仪前,青龙断后。灵马屏左,神牛翼右。占尽滇中地理。城居福土,集商贾百业顺兴。路当要冲,出湄公四海通贯。登斯楼,清风送爽,感悟宇宙无垠,斗转星移,神驰天外寻真谛。

古阁重光,与红塔合璧联珠。显文藻,掬英才,博览古今。陈表巡按,管灏兴学。联元译经,人瑞留坊。传承夷汉文明。艺出佘门,育花灯一枝独秀。谣谐妙语,诵高古九州传扬。入此阁,文思涌泉,讴歌山河锦绣,民淳物厚,情系人间创辉煌。

楼称高古,聚艺文,行诗教,崇敦厚,继承传统,树德立言为高古。

国有富强,兴科技,用人才,惩腐贪,发展经济,修文备武乃富强。

新楼古貌,漫追怀,扰攘干戈,浩劫红羊,秦砖汉瓦埋幽经。

妙相清眸,料应见,奔腾龙马,飞鸣彩凤,福地灵山耀翰林。

阁高证见千秋史,迹古存留百尺楼。

雄峙南疆,高楼万世传佳话;名驰北城,古镇千秋颂太平。

楼夸高古,高步云衢迎盛世;地赞新兴,新铺丽锦展乾坤。

盛世如花,到此已穷千里目;前程似锦,原来才上一层楼。

高楼原是扶元阁,灵光累照;古镇必生折桂才,众望咸归。

胜踪著新兴,长河回顾,怀前朝轶旧。有御史方刚,尚书亮节,将军勋绩,志士军歌。英彦辈出,逸响有余音,几代人文彰故里。

云楼雄普舍,暇日登临,看现代江山。数灵峰叠翠,玉涧垂虹,龙马腾霄,寒潭漱玉。造化独钟,杰灵增秀色,三乡景物誉南滇。

选胜登临,阁楼四毁五建,盛世事沧桑,怎不教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凭栏极目,邑镇百蕃千荣,欣河山壮美,真欲令我同抒抱负,共振中华。

高阁顶天,浩气飞虹,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奂哉美哉,奂成锦绣。

古楼立地,文光射斗,上下东西南北中,五行生也克也,生出辉煌。

骋目东西南北,青牛卧田,红塔飘香,腾霄龙马,翥天灵凤。一楼四角三层,似剑矗空,邀我登高增广见。

感怀中外古今,铁面匡政,丹心护国,肉筑长城,血固金瓯。万国千邦百虑,如潮推浪,邀人入世济苍生。

矗地千寻绕云足,离天尺五月当头。

干青云而直上,迎红日自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