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堆措巴寺


葱堆措巴寺,在山南地区之扎囊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东扎其乡的葱堆村。寺庙紧靠雅鲁藏布江南岸,周围绿树成阴,景色秀丽。

葱堆措巴寺,亦称“葱堆措巴”,是西藏四大措巴(即:乃东县的孜措巴,后藏的藏更堆岗措巴、扎囊县的结林措巴和葱堆措巴)之一。由喀且班钦·释迦室利(1127~1225)出生在印度西部卡其地方(今克什米尔境内),他是印度那烂陀寺的最后一寺主,是印度著名的佛学家。他10岁时就精通“五明”,23岁出家为僧,从此他遍游印度东部发殿佛教,具有深奥的密宗知识。1204年,近80岁高龄的喀且班钦·释迦室利被绰普洛泽瓦(大译师)请到西藏传教弘法,他在西藏各地培养了不少佛界名人。他从印度带来的戒律是“说一切有部”(佛教部派之一)的戒律,在西藏佛教史上战友的较重要的地位。

葱堆措巴寺初属噶当派。13世纪改奉萨迦派。19世纪,有个名叫德巴边丹的人曾对该寺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重绘了壁画,新建了主殿南面的僧舍。“文革”期间该寺遭到严重破坏,后重修。

葱堆措巴寺建筑规模庞大壮观,占地面积达5900平方米。主殿坐北朝南,高四层。围绕主殿有一周二层楼的僧舍,该僧舍亦即该寺的围墙,大致呈长方形。僧舍面积2柱,僧舍前皆有一周回廊(方柱)。主殿居于四周僧舍中部,殿前为讲经场。主殿大门在第二层,沿三道木梯到2米高的经堂门廊,门廊有4根大方柱(边长0.5米),柱头有雕刻的漩涡纹、升云纹、卷草纹、莲珠纹、垂莲纹等装饰。门廊壁画有四大天王像、六道轮回图、理想世界图、四面二臂观音坐鹅像、四面二臂观音坐鹅像画拔奇特:观音头戴五花宝冠,袒裸上身,下着长裙,右手举宝瓶,左手执法轮,饰有耳环、项链、手镯、臂钏、帔帛,游戏坐于奔跑的白鹅背上,姿态优美,别具一格。

大经堂面阔5间进深6间,有方形柱20根,其中有2根高5.3米的长柱直通三层楼顶部,形成天井。其他短柱高2.98米,柱头雕饰华丽,有垂莲纹、莲珠纹、卷去纹,还绘有漩涡纹、狮头像等。经堂内主供释迦牟尼镀金铜像,其西边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镀金铜像,东边供奉那如卡觉女神像;在西边的佛龛里,还供有萨迦派著名人物贡却杰布(1034~1102)及弟子的塑像。经堂内遍绘壁画:东壁绘有萨迦派鼻祖卓弥·释迦益西(994~1078)历代祖师像和萨迦第三祖扎巴坚赞(1147~1216)为主的祖师像,旁边还有一些护法神像等。在天井北壁绘有以金刚手菩萨为及历代祖师像;西壁绘有释迦牟尼、纯金无垢、妙音王、妙相普宣吉祥;东壁绘有8尊不同形象的莲花生像。

佛殿大门与经堂大门正对,殿内有方柱2根。殿内遍绘千佛像,单线勾勒,像高0.17米,有圆形头光和背光,高发髻,着右袒式大衣,右手置腿面结触地印,结跏跌坐于覆莲座上。佛殿门内左右墙壁下部各绘有四尊菩萨,即“八大弟子”:文殊、金刚手、观世音、地藏、除碍障、虚空藏、弥勒、普贤。像高0.35米,有椭圆形头光和背光,高冠,宝缯束发,垂发披肩;袒裸上身,下着紧腿斜纹长裤,左手热莲花,右手下垂外摆;饰耳环、项链、璎珞、手镯、臂钏,腰系带,帔帛由肩垂地,似有飘动感;跣足立于覆莲座上。殿内原主供三世佛泥塑像和檀香木雕刻的小佛塔2座等。殿内西南角还有一个暗道口,长1米,宽0.7米,由此可通到主殿底层的石隔墙。

主殿第三层围绕着第二层大经堂的天井有一周回廊,在回廊南面门楼有一戽间,为活佛与堪布瓣寝室。寝室西边为小神殿,原主供修丹护法神;神殿北边为甘珠尔拉康,除供有《甘珠尔》外,还供有铜佛塔及佛像。主殿现存三层,高为10.25米;第四层建筑已不存,据说过去曾有一间罗汉殿,主供十六罗汉泥塑像。

葱堆措巴寺有一件一佛二弟子石刻造像甚为珍贵。造像雕刻在一块呈圭形的浅黄细石上,通高15厘米,下宽9厘米,厚4.5厘米。雕刻技法采用高浮雕、半透雕和浅浮雕三种。释迦牟尼佛像居中,为高浮雕,有圆形头光,头光边沿有两周连珠纹,像高8.5厘米,高发髻,秀眉大耳,面相方圆,着右袒式大衣;左手平放腿面,右手自然下垂结触地印,结跏趺坐于覆莲座上。莲座上部有半圆形台座,边缘有边珠纹;莲座下面为多角形须弥座,其上饰有卷云纹、覆莲瓣和莲珠纹等,纹饰属浅浮雕。在释迦像头光上部及左右刻有大鹏、法螺、摩羯鱼、宝莲、宝柱等五种神化物,属半透雕。其左右两边为二弟子造像,属高浮雕,像高4厘米,秃头,大耳,着右袒式大衣,双手合抱于胸前,跣足站立于半圆形覆莲座上。不同的是左边弟子头和臀部向右偏,全身重力撑于右腿,左腿弯曲,脚类着地;右边弟子头和臀部则向左偏,右腿支撑全身,右腿抬起向后弯曲,姿态优美。在二尊弟子像两边,各有一根莲珠纹方柱,头顶部还有卷去纹屋顶,两角各有一桃形脊饰。二弟子造型与印度造像内格十分接近。一佛二弟子造像年代约为吐蕃晚期,即9世纪前后。整个造像,雕刻细腻精湛,造型优美动人,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