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


大昭寺座落在拉萨市的中心,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圣殿,同时也是藏汉团结友好的最有力的印证。

这座著名古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是西藏最早的木构建筑,当时是两层船形神庙,后经历代多次增修扩建,形成今天占地25,1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

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功绩,佛殿最初命名“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建的。“大昭”的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释迦神殿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华所在。殿内主供文成公主从长安携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这是整个藏传佛教信徒们皈依的中心。拉萨之所以叫拉萨(神地),也是源于这尊佛像。年年月月,春夏秋冬,每天前来朝拜和围绕佛像转经的信徒香客络绎不绝。

宗喀巴塑像前的金本巴瓶,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御赐,瓶高34厘米,通体由莲花瓣纹,如意头纹和缠枝纹等图案组成,另有五彩缎制成的瓶衣。筒内有如意头象牙签5只,专供寻找活佛和呼图克图灵童时所用。二楼南侧法王殿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

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她们耸立于拉萨古城的中央,如神鸟大鹏展开金翅,在高原特别亮丽的日光下熠熠生辉,使大昭寺这座千年古庙的建筑整体显得格外神奇壮观。大昭寺前的公主柳,相传是当年文成公主亲手种植,相传公主在拉萨种植的柳树不仅仅是这一颗,还有三颗分别种在布达拉宫下、小昭寺前和东城的八朗雪(黑帐篷)附近。公主柳旁的甥舅会盟碑,是公元822年唐蕃会盟时所立。

由正门进入后沿顺时针方向进入一宽阔的露天庭院,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幸福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默朗钦莫”始于公元1409年,最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举行祝福祝愿的法会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4400余平方米。

继续右绕,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佛之所在。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为大经堂。藏传达室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于此处。目前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从大经堂正可遥遥看见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有两尊装饰华丽的佛像,左为莲花生,右为强巴佛塑像。

大经堂的四周俱为小型佛堂,除位于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外,开间均不大但布置简洁。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此殿供奉的释迦像是文成公主所带的佛像。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大昭寺内的各种雕刻风格特殊。在大殿周围的廊殿间、殿门、梁架、廊枋上,都雕刻着各种生动的图案。大殿内还有与敦煌石窟相似的飞天浮雕柱头;在初檐与重檐间有半圆雕的人面狮身伏兽作了承檐,雕梁画栋,绚丽夺目。大昭寺内保存着各类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等宗教艺术品,其中有一副刺绣“胜乐佛”唐卡,系明永乐皇帝时所赐,为国内所罕见的珍贵文物。此外,寺内还收藏着相传为文成公主带进藏的形式古朴的乐器和羊头壶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