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土岩画


日土岩画是指在阿里日土县发现的若干岩画遗存,有任姆栋、鲁日朗卡、恰克桑、阿垄沟岩画等。任姆栋岩画位于狮泉河至日土间的路边,是在山岩上刻下的人物与动物,手法粗陋,线条简单,但造型生动。齐乌普岩画距日土大约70公里,从日土沿班公湖北行再进入一个山沟,岩画在一垂直的峭壁上,画中刻有各类动物以及正在从事各种活动的男女。日土岩画对研究古代游牧部落具有很大价值。

日土县班公湖的东北边乌江山沟里,有一处岩画,而且奇怪的是人都只有一只脚。乌江河由东向西流入班公湖,沿着乌江河谷山沟由西往东溯源而上,先来到了南岸山脚的一个土碛石山洞,名叫"顶琼拉康","顶琼"是地方名,"拉康"是"经殿"或"神仙洞"的意思,山洞里边高和宽各有四米左右,顶部和四周的土碛石墙是经过粉刷的,顶壁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图画。

壁画已有较重的烟熏和驳蚀,许多小圆佛像被人掏成一个个小墙洞,但是壁画的各种形象图划,大致尚能辨认出来。壁画中"坛城"比较多,左右两边墙上是外圆内方的坛城,似乎属于佛教的;正中墙上却是一个大圆中并排着三个小圆的坛城,这似乎属于本教的。洞门左右两侧有较大的菩萨佛像。其他还有许多贴画到墙壁上的小圆佛像。顶部中心是个莲花瓣,莲花四周都是列队排阵的小圆佛像。在坛城四角的两旁边线上,都配着人物画像。这些人物中有阿里地区"谐巴谐玛"的舞蹈形象,有戴大圆白礼帽男人和佩戴头饰的女人形象,洞门左侧墙上,则有五六个地狱饿煞鬼的变形裸体人像,与一般西藏寺庙中饿煞鬼"意达"形象有不同。

在一个寺庙建筑中有许多动物,如:鹿、狗、牛、鸭、羊等和许多人魂在地狱刀山中受罚的形象。

另外,在寺庙建筑的一边还画着一个男子仰身躺着。生殖器勃起的人体,还有一个女的蹲着,两腿分开,有生殖器外露的形迹。这个顶琼拉康山洞的古壁画,按反映的内容和绘画的风韵看,至晚应在吐蕃王朝的后期绘制的。首先看内容,有反映佛教的,也有反映苯教和早期原始祭祀的,甚至是生殖器崇拜。在吐蕃王朝以后的藏传佛教寺院壁画中,基本看不到这么鲜明、突出地反映早期的这种原始祭祀的形象。其次看绘画的笔致和用色特点,与吐蕃王朝以后的藏传佛教寺院壁画,甚至与地处同一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宫遣址壁画和托林寺那样的寺院壁画相比较几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样式和色彩。山洞古壁画明显带有早期藏族民间绘画那种原始、蛮荒、粗野、溟蒙、素淡、简朴、稚拙的风格。离开"顶琼拉康"往上走,田野阡陌的痕迹很快消失殆尽。一片片难得至今尚能保留着的红柳丛,已经在往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区开进。红柳林渐渐渐稀疏,车子在河边沙滩和山谷砾石地上跳动、扭摆着前进,乌江河开始向东北方向流去,越过乌江河细小水流和大片乱石滩,一直向东顺着一条大山谷中寸草不长的细石滩缓坡而上,在往南分叉的一条山谷的小山峰下,出现了几个突兀竖立犹如被削平过的岩石,岩石的淡黄或青灰色不等形平面上明显闪着亮光。从山峰往下,有三个大的岩石平面错落排列,中间那个岩石平面最大;其间和四边还有一些小的岩石平面。岩石平面上大体平光如石板,但也有一些粗细不同的裂缝和部分粗糙面。画像一般都敲刻在较平较光的石面上,看得出来是用金属器件或硬石角块敲点连线或连片和刻划出来的。所画的动物如:鹿、牦牛、羊很多,也有马、狼、狗等。所画的人物形象更多,有柱着拐杖、自背东西的运输队伍,他们的腿脚确实是只有一只,因为画的是他们沿着几条山路漫步行进和攀登,是侧面的人体形象。每个人只有二三寸或四五寸那么高。还有散各处的人物形象,有骑马、骑牛而被一群人簇拥着的,有弯弓搭箭打猎的,有驾着二牛抬杠耕地的,有两人各手持大盾牌相持对打的,有两人拉着两条线进行纺织的,还有一男(双腿间有一很大的男性生殖器)一女(穿的是直桶连衣裙)恋爱欢舞……这个岩画群中总共有动物和人物画五六百个以上。

坎乌他康巴岩画群估计制作的时间很早,因为在数百个画面上没有一点佛教影响的痕迹,跟日土县政府所在地附近的一个画面较少日松岩画很不相同,后者的岩画形象中就有许多佛教的嘛呢"六字真言"和太阳、月亮的徽记,而且多数是动物形象,刻画的也比较精美,装饰意味很强,有些看得出来,明显是近代或当代的一些人刻画上去的。这与日松岩画就在公路旁有关。而坎乌他康巴岩画群则远离村庄和人群,处于又高峻又偏远的山峰下,只有少数游牧于高山牧场的牧民或牧羊小孩能路过或走到此处。在岩画群中有个别画着太阳的,有少数近乎"田"字形的单独画面,是否是苯教的雍仲符号,也有待于作进一步考证。所以日土县乌江岩画群,至迟在吐蕃王朝时期以前或吐蕃王朝初期,由一些具备艺术匠心的先民们陆续敲刻创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