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
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大沽海口是“津门之岸”。自明代初期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大沽海口的战略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明代,为防倭寇。大沽口开始设防。清代修建炮台、设置大炮,防务不断加强。近代,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南有虎门,北有大沽,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两座海防屏障。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海河入海口南、北两岸。初以砖石砌就,后以三合土夯筑,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炮台建制不断发展,防御体系逐具规模,鼎盛时期形成以“威、镇、海、门、”以及石头缝六座炮台为主,配置千、万斤级铜铁大炮及附属设施的强大的海防防御体系。
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先后在大沽口炮台发动了四次入侵,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铁蹄蹂躏之下,乃至进逼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誉为东方艺术宫殿的圆明园焚之一炬,在侵略者枪炮的威逼下,清政府签定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面对强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区军民一次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民族气概,为此,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59年写下《新的对华战争》一文,严厉谴责侵略者掀起“海盗式”的战争,热情赞许中国抵抗是“有理”的正义行动。
毛泽东主席曾二次前来大沽口炮台遗址凭吊先烈。
解放后,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天津市人民政府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海门古塞”之誉评为“津门十景”之一。
1997年7月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原“威”字炮台遗址建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