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院
安岳卧佛院的卧佛,是全国现存盛唐时期最完美的摩崖造像,也是全国最大的左侧全身卧佛。它比大足宝顶卧佛镌刻的时间要早400多年。卧佛院内40多万字的石刻经文,是玄奘传下来的全国最早的译经版本,堪称国家瑰宝。1998年,国务院公布安岳卧佛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佛院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城北面25公里的八庙乡卧佛沟。这里曾是成渝古道必由之地。造像分布于呈“几”字形沟内的南北两岩崖壁,在长达0.5公里的范围内凿有139个大小龛窟,共造像1593尊。这些作品刀法明快,简洁洗炼。其中,尤以北岩第4窟的“释迦牟尼涅磐图”最为恢宏壮观,人们俗称“卧佛”。卧佛镌刻在距地面5米的崖壁上,全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它背北面南,头东足西,左侧而卧,两手齐腿,自然平放,面部丰盈,神态安祥,双目微闭,似睡非睡。卧佛形体修长,身着袈裟,袒胸露肌,头蓄螺髻,耳戴圆形绽花环,头枕扁形荷叶枕,维妙维肖地展现出释迦牟尼“涅磐”时那超脱一切的意境。
卧佛头顶后方,立一半身守卫力士,高1.9米,上身赤裸,左手握拳,环眼而视,洞察四周。卧佛的足踝处挺立3米高的护法力士,右手攥拳,左手五指大张,横眉怒目,威严逼人。卧佛上方刻有释迦牟尼说法图及“天龙八部”等,图中20余尊菩萨、弟子、鬼王、力士造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既烘托出他们恭听佛法、护卫佛法的严肃场面,又把释迦牟尼最后解说涅磐经时,诸弟子八部众悲泣、嚎哭、愁楚、凝重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岩有83个唐代造像龛窟,造像内容大多反映唐代的社会生活。其中34号窟高1.5米,内刻观音、地藏、日光、月光4尊菩萨和立佛等,均高1.5米,属罕见之作。
卧佛院第3号窟卧佛上方释迦牟尼临终说法像
卧佛院最具规模和价值的,当数南北岩壁上开凿的55个藏经洞内的大批石刻佛经。窟内镌刻着从唐开元11年(公元723年)至23年(738年),距今1260多年前的大量佛经。已刻经文15窟,刻字面积152平方米,共40余万字。字为阴刻,见方1至2厘米大小,方格直行镌刻在每一窟内的左中右三方窟壁上。从46号窟左壁释静泰撰写的“经论目序”中得知,“一切经论目序”来自“大唐东京(洛阳)大敬爱寺”。主要经目有《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佛名经》、《大般涅磐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檀三藏经》、《妙法莲花经》等,是我国宝贵的石刻经库。刻经题记现存有“开元十五年”、“十七年”、“二十三年”等。其中,“开元十一年”、“开元二十一年卧佛院僧玄应书”等字迹尚比较清晰。据此可以肯定,卧佛及石刻佛经为盛唐时期的杰作。虽然卧佛寺院早已荡然无存,但从石刻造像及石刻佛经的规模,也可推测出当时卧佛院的辉煌和古普州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