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报恩寺


报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平武县境内较为成熟的旅游景点。长期以来,县委、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对报恩寺的保护、管理、利用工作非常重视,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如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平武报恩寺博物馆、平武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新的管理体制和班子运作以来,全体干部、员工团结拼搏,奉献实干,以安全为重点,保护为核心,效益为目的,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埋头苦干,全身心地投入到报恩寺及藏品的保护、陈列、研究与利用工作之中。安全工作、研究陈列、二业收入、保护与维修等成效显著。投入经费400余万元,先后搬迁了有损古建筑环境风貌的灯光球场,安装了防火防盗监控录相、消防网管设备,完成了报恩寺广场仿古工程建设,整理出版了介绍报恩寺的VCD一张,书籍五册。不仅多次被县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等称号,还分获市“先进治保会”、市“安全文明小区”、市“文明单位”、市“十佳景区”等荣誉称号。

报恩寺座落在平武县城的东北角;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据《龙安府志》记载;平武古为龙州,“地处边催陲;界在氐羌”为镇抚边夷,明朝在平武设制宣抚司官衙。明宣德三年(1428年),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字廷璋,祖籍扬州府兴化县人)袭父继任土官佥事之职。据《敕修大报恩寺碑铭》记载,王玺“崇儒奉释,夙植善根”,宣德十年(1435年),王玺借进京朝贡之机,以“古遗藏经无处收贮,恩无补报”为由,“保障遐方,祝延圣寿”为请,拟修建寺庙一所,上奏帝廷。帝念其心诚,破例允之。王玺奉旨而归,便“爱竭资产,鸠工积材”,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破土动工,历时七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初步告成,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王空死后,其子王鉴袭职,继承先父“未尽之志”,继续修建。至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全部竣工,名曰:“报恩”。山门上悬挂匾一道“敕修报恩寺”。

报恩寺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00米,占地2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18平方米,坐西向东,平面布局由东而西,次第升高,主体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左右对称配列。分前中后三进院落,第一院落起于山门,止于天王殿,中有三桥相连,北侧置钟楼一座,门前有八字琉璃墙,台阶、狻猊、经幢、广场。天王殿以后为第二进院落,由正殿大雄宝殿和配殿华严殿、大悲殿、天王殿四座建筑组成。大雄宝殿以后为第三进院落、由万佛阁、南北碑亭,34间廊庑和大雄宝殿组成。万佛阁后侧有斋房、库舍、龙神祖师之堂等建筑围绕。

报恩寺创建以后,受到历代官府明令保护,现立于山门内光绪年间府正堂碑文告示中有这样的示谕:“报恩古寺、朝贺重地,渝尔军民、不准盘踞、闲杂人等、禁止游戏,倘敢故违、枷示庙门”:1949年后,这座宏伟的古建筑文化遗产得到了新生。1955年省人民政府首次拨款2万元,对其寺院进行了全面保护维修,这以后,国家、省市又先后拨款数万元,进行了多次而又有重点的维修保养工作,如加固台基、翻修屋面、安装避雷设施、地下电缆、消防设备,新建保护范围的防护围墙、仿古保护性建筑门楼等。如今,虽历经五百多个春秋,却完整保存了其建筑的本来面目,被中外古建专家、游人称为“明初罕见之遗构,独具匠心之杰作”。一九五六年首次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一九九六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既是一座完整的佛教建筑群,更是一座优美的艺术之宫。她方位选择,匠心独运;平面布局,设计考究,单体建筑既严格按照宫式手法建造,细部装修又灵活运用了地方技巧,无不处处体现古代匠师们的艺术才华。除山门为单据五开间悬山顶式建筑外,其余多为重檐歇山式建筑。这些建筑,屋面琉璃配件,色调饱合;天花藻井,绚丽多姿;檐下斗拱,千姿百态;翼角装修,玲珑剔透。寺内彩画,古朴素雅;殿内佛像,造形优美、形象生动;石雕泥塑,构图巧妙、内容丰富,尤其是大悲殿内悬空密布l004只手高达9米许楠木雕成的观音。华严殿内高十一米、直径七米、藏体用天宫楼阁装饰、犹如一座凌空托起的七级佛塔的转轮经藏,更为稀世之宝。寺内所有柱、额、梁、枋、天花藻井、瓦当滴水、香炉匾额,或雕或塑、或刻或绘有众多的筋骨突露、鳞甲生辉、张牙舞爪的龙。全寺所有木构件,均为一色珍贵楠木,具有蛛网不结和高度的抗震性能。

如今,她古风犹存,翠柏参天、奇花覆径、绿草如茵,是时,游于其间,宛如置身于仙天琼阁之中。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她将为更多的中外游人展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