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鹄山
龙鹄山,距丹棱县城约3公里。唐代名“龙鹤山”,自南宋孝宗皇帝手书“龙鹄山”三字赐史学家李焘后更名。龙鹄山山势奇特,恰似一个巍巍巨人,端坐于环绕的群山之中,有人说它像莲台打坐的佛祖,左?拈决,右手抚膝,神态肃穆。据当地人说,足有48座“磕头山”像朝圣的信徒,围绕龙鹄山虔诚地拱伏于地。乍一望去,真有千人拱首,万山来朝之势。
进入龙鹄山景区,第一个便是丹棱旧八景之一的"雁湖渔火"景点。有多种史料记载,雁湖为宋代礼部尚书李壁所凿,湖面40亩,湖宽水深,常有大雁、野鸭聚集,因而得名。湖周植花木,尤以梅花为最。清代道光年间,丹棱各县毛震寿小住雁湖,入夜时,渔翁唱晚,渔火点点,星星坠湖,十分壮观。手书"雁湖渔火",并志以诗:云开雁落雨初停,火参差渡远汀。两岸芦花渔父笛,声声吹落半湖星。"随时代懏移变迁,雁湖面积缩小成为蓄水养鱼灌溉农田的"金鸭塘"。近年县林业部门规划在湖周培植万亩人工林区,已实现几千亩;县政府还规范依托雁湖和万亩人工林区重建北宋大雅堂,成为人们游览休闲的好去处。
过雁湖,经龙溪桥、龙鹄场、团结水库大坝,上行百米,沿途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果树满山,菜花飘香,风光旖旅。迎面一座小山像一个张口昂首的巨龟,故名龟峰。龟峰独看成峰,合看成景,形象生动逼真,玲珑剔透,享有"川西盘景"之美誉,唐代道教人物杜光庭为之发出了"蜀西龟峰天下稀"的惊叹。七十年代建成团结水库,水面如一条银练飘落,摼山绕岭,形成了"龟蛇相缠"的独特景观。
龙鹄山腰有"三相祠"遗址。"文史兼通,蜀人比之"三苏",人称"三相"的李焘父子,让丹棱人骄傲了几百上千年。自清代咸丰年间丹棱县令张熙照捐俸金修建"三相祠",民国11年,丹棱知县杨成成上闻川军总司令兼省长刘成勋拨巨款扩建完善。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由长官率士绅前来祭祀,聊表"长编细读心弥仰,幸得春祠拜哲人" 的敬仰之情。如今,祠堂建筑尚有"巽崖遗迹"巨型石碑和石柱表坊。门前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根深叶茂,独木撑天,相传为南宋史学家李焘所植。有趣的是这棵银杏树长到10米文景观外,自然风景奇险幽静,是古洪雅八景当地人称为"公母树"或"夫妻树"。
出祠堂,顺山腰往前不到200米,登380米石梯,上行百余步,"龙涎洞"即入眼帘。龙涎洞实为唐代开元年间丹棱女道士成为修道的仙室。进入洞口,须下行数十步狭窄道士成无为修道的仙室。进入洞口,须下行数十步狭窄的陡石梯。洞口门楣上刻有明代书法家陈琨手书"委雪屯烟"四个大字,细看旁边有诗曰:"望入岩烟古经斜,遗踪旧是炼师家;绿盘碧草垂春带,峙顶丹枫长性花。楼阁半倚苍树螟,碑镌尽是乱云遮;何当百世年湮远,重鼎嵯峨焕九华。"传说,当年成无为看破世道出家,数十年如一日在此观风云之变幻,吸日月之精华,悟出了道之精髓,乘黄鹤而去。
沿380梯上行,松涛轰鸣,泉水叮咚,云雾缭绕。"胜岩"、"鹄岭松巢"等历代名人题咏石刻目不暇接。石梯仅容一人攀援而上,险处腿肘并用,其状艰难,真有登天之感。龙鹄山美,美在登临,美在原始与天然景观。龙鹄山多奇景,一重云锁一重天。上到梯顶,令人浮想连翩的是"巽崖书屋"。史书载:宋绍兴八年,23岁的李焘榜中进土,朝廷任命为成都府华阳县主簿,他志在研究历史,淡于功名利禄,在龙鹄山创建"巽崖书屋",边读书,边讲学,为家乡檪育人才。他在书屋中订立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都成为宋代教书育人典范。书屋的创立,也为李焘编撰反映北宋168年历史的巨著《继资治通鉴长编》奠定了基础。
书屋历代相传,越办越红火,到清代更名为"巽崖书院",列为蜀中三大书院之一。文学家彭端淑和诗人瞿敬笏主讲23载,端淑有诗云:"文简善著书,筑室巽崖下;精心四十年,遗编等斑马;赤壁垂琳琅,谁为后来者。"当你站在巽崖书屋前的台地上,倘佯其中,你会感受到这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再往上行,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跻身于全国石刻艺术宝库之林的唐代道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窟造像和《松柏之铭》碑,六朝时期岩墓,南宋孝宗皇帝御笔亲书的"龙鹄山"御印碑,左右山脊还有李焘、李壁、杨素翁等名人墓,被雀为巴蜀一绝的龙鹄院"佛、道并居"遗迹。这些文物古迹,真能让你大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