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石窟
在宁夏固原县须弥山南麓,有一百多处石窟,总称“须弥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是梵文,意为金山,该窟初建于北魏年代(公元4-6世纪),以后历代均有扩建,迄今仍保留有20多个洞穴。
其中北周造像最为精美,隋代的造像风格淳朴,唐代造像面形丰满,表情安详,了解石窟历史、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
过大佛楼,参观子孙宫。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于此。子孙宫山崖前部的第14窟是须弥山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内,佛像雕绘结合,色调古朴,其造型与云冈、敦煌石窟中北魏前期的造像极为酷似。第24、32窟比14窟稍晚,窟内佛像已是一佛二菩萨,从这些以“秀骨清相”为特点的一佛二菩萨造像中,可以看出这是北魏孝文帝以后的作品。
须弥山宏伟华丽、造像众多的石窟,如第45、46、51窟等,都是北周(557~581年)开凿的。圆光寺后的第45、46窟和相国寺后的第51、67、70窟,每窟都有高6-7米的造像40余尊,龛内立佛多为一佛二菩萨,刻工精美。除此外,龛额上有各种小佛,龛座下有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窟顶有围绕塔柱翱翔的飞天浮雕,真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和敦煌、龙门石窟一样,须弥山最繁荣的时期是唐代,这可以从第5窟(弥勒坐佛)、第10、12、20、54、62、68、105诸窟中雕刻的众多菩萨像中感受到。这些菩萨像多为一手提瓶的袒臂露脐的女性形象,身着天衣,胸挂璎络,腕配环钏,面貌端丽,姿态秀美。唐代有“宫娃如菩萨”之说,其实是“菩萨如宫娃”,这是佛教雕刻艺术中现实主义的部分,给人以美的享受。须弥山石窟还有唐、宋、西夏等各个时代的题记多处,这些题记,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
与仅开凿在一座石崖上的国内大多数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须弥山石窟开凿在鸿沟相隔的8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沟之间有梯桥相连。须弥山峰峦叠嶂,林木繁茂,傍有流水,风景秀丽,是西北黄土高原不可多得的风景区。各沟之间都已架梯搭桥,以方便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