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古镇
窑湾街道地处我市市区西端,由1962年恢复确立,(原1950年确立)现拥有面积2.72平方公里,有唐兴街、文运街、正福街、窑湾、砂子岭和杨海洲等6个社区,计居民5311户,共1.6万人,有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五处、驻街单位35家。窑湾是湘潭地区最古老的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其壶山现被列为了我市拯救、保护、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名城的龙头。
窑湾得名于清代。此前至晋,为临湘县(今长沙)西锤村落。因晋时在今壶山建石头寺,便称石湾。晋建兴元年,(313年)武昌太守、荆洲刺史陶侃为攻打反晋武装盘踞的长沙城,率五千兵马屯兵壶山等地,两年后,队伍扩大到二万余人,便移据长沙岳麓山。在石湾期间,为保证军需,他率部规模开发这里的商贸,使石湾初成江南小镇。相传他建有阅兵的望岳亭(现建为望衡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解决军粮而率先垂钓的钓鱼亭、沟通港汊的陶公桥(即后称通济桥,已拆),登壶山的八十三蹬(被水厂填埋)等。唐永徽六年(655年)唐代被贬宰相、潭洲都督褚遂良曾到石头寺疾书“大唐兴寺”,(其石额今被市博物馆收藏)隐喻匡扶大唐之意。后有名僧智俨在寺执教四十余年。期间,唐天宝八年(749年)后,新设湘潭县治于石湾上游的洛口。(今易俗河)时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刘禹锡为该寺智俨写了两块碑文(碑文于拆九层石塔后失),他来成立不久的湘潭时赞曰:“无土山,无浊水,民禀是气。”这时湘潭已是山青水秀、人口稠密的湖南巨镇。石湾小镇也便保住了陶侃驻军时的繁荣。此时,石头寺改称唐兴寺。唐代诗人杜荀鹤曾来唐兴寺赋诗,题《霁后登唐兴寺水阁》。
宋时,石咀垴有望岳亭一座,北宋诗人刘攽(1023-1089年)被贬监衡州盐仓时,曾到此赏景,写下了《次韵和望岳亭诗》。宗元符元年(1098年)湘潭县治从石湾上游的洛口移于石湾下游的大埠桥,并重筑陶侃衣冠冢(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壶山。随后,本地求子桥与大埠桥依水列肆为商贸区,绵延十余里。此时,唐兴寺虽废,但在其地建有湘江亭一座,宋右文殿修撰、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张拭曾题《唐兴寺湘江亭》诗。元御史燮理博化也曾在此题《杨梅洲》、《望岳亭》诗,生动地描述了石(锦)湾的景致。
元代,石湾改锦湾称谓。锦:取锦石,即彩色石之意。
明代,“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樯舣集几二十二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锦湾有了新的发展,始为大镇。时湘潭县有了“总”的划发。锦湾的大码头至唐兴寺为正十八总,唐兴寺至唐兴桥(即通济桥,又称陶公桥)为上十八总。唐兴桥至金凤庙为正十九总。再往西至沟子口为上十九总,过沟子口直到香铺巷为锦湾上街。总市只是其中的一条街道,即正街,有它的两边各有一条街,靠江的叫河街,又叫前街,另一条为后街。明正统元年(1436年)唐兴寺也由僧宗洪等重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湘潭县志》还记载:“通济桥(即陶公桥,已拆)在县治西,锦(窑)湾右,旧名唐兴桥,成化年间知县马琛改今名。”在正街与后街中的居仁巷(今朝阳街)和由义巷,便是明吉王三世徐妃的故里。相传雨湖的命名,便是依吉王偕徐妃游春于该地,途中遇雨,见雨滴荷叶,千万珠跳,感景而定。
明末,湘潭百业兴旺,粮食交易日渐发展,锦湾又称唐兴湾,其沙湾成为谷米集散地。顺治六年(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明末抗清名将,武英殿大学士、(曾授东阁大学士)太子大保、太师、定兴候何腾蛟在湘潭抗清兵败,其就义后,曾一度葬唐兴湾陶侃家冠冢右侧后。康熙十五年(1676年),其堂侄将之迁回故里后,湘潭人民设其衣冠冢(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原墓地。清初,邑人肖俊义重修了通济桥,又捐修了唐兴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有任江宁知府、苏州知府,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的陈鹏年在壶山西北角置地约一万亩为陈家坟山,人称“金盆养鲤”之地。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中国籍传教士刘武阳在十八总后湖边的江南宾馆建天主教堂,时湘潭成为湖南天主教中心。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杨梅洲设船厂及水师营基地,并于咸丰四年在窑湾(时唐兴湾改称窑湾)等地与太平军激战,在此首次大胜太平军,军心大振,从而奠定了其后为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太傅等职的基础。
近代窑湾,则主要成为诞生革命志士的基地。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湘潭考生3000人在真道巷(今大力巷)焚毁了天主教堂,赶走了天主教西班牙籍主教方来远,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二十七日,湘潭哥老会向萌知、彭四铁匠等千余人,因谋泄事急,在锦湾纵火发难,官方集兵勇团练围剿,向、彭战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创建共和流血献身的女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驱秋瑾,经媒人说合,嫁给十八总由义巷“义源当铺”(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板的次子,在此生活了八年,所生女儿王灿芝,后也求学于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女飞行员。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已废唐兴寺,一贫居教师家出生了一个男婴,即是1928年为共产主义及新中国献身的革命烈士、中共湘东特委书记张同嗣。宣统二年(1910年)6月,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安排他到正十八总河街“宽裕枯粮行”(今与唐兴街65号后门相接的房屋)当学徒。但毛泽东通过与母亲巧设“洒筵”计策,没有当这个学徒,而是继续完成学业。民国三年(1914年)窑湾“李春和”出租房内出生了一个男婴,这就是1948年牺牲的中共党员、湘潭县武工队队长、原湘、粤、赣人民抗日自卫队队长张鹏飞。民国十三年(1924年),上十八总的唐兴寺煤栈来了一个十六岁的挑夫,在此他参加了码头工会,与老板斗争。在老板带警察的抓捕下,逃到湘军营当兵,参加了北伐,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牺牲时,为东北联军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卫戍司令,他的名字叫卢冬生。1925年春,毛泽东由广州回湘潭,落脚原“宽裕枯粮行”老板家。(时该行已倒闭,老板家搬至上十八总狮子口左侧,现原屋已拆,已另建一平房)。
窑湾还曾成为潭城各行各业的领头雁。《湖南通志》“食物者六”载“光绪年间杨梅洲的茄子,负有盛名”。光绪十八年(1886年)正十八总石嘴垴下首合资开办的恒昌酒作坊所产“镜面酒”为湘潭名酒。三十年(1904年)湘潭杨梅洲船厂制造的小火轮问世。宣统元年(1909年)湖北崔氏在湘潭杨梅洲开设锅炉修理厂,将冷作技术带入湘潭。民国元年(1912年)湘潭县议事会成立,通过的决议有:前清团总一律取消,城总改区,保护古迹等。民国六年(1917年)湘潭籍人士黄雁九筹建湘潭大明电灯公司于正十八总由义巷燕窝里,于民国八年发电,为湘潭发电之始。同年,毛泽东的好友郭梓材在电灯公司就职。民国十年(1921年)后,毛泽东利用郭梓材之便,在该公司设立了一个党支部,这是毛泽东在湘潭县城所设的唯一一个中共党组织。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以窑湾为起点站的潭宝公路正式开工。民国十二年(1923年)湘潭商民李梅初在十八总由义巷创办日新面厂,是为湘潭机器制面之始。民国十四年(1925年)潭宝公路湘潭至湘乡段竣工,并投入营运。同年,建窑湾汽车轮渡码头(2006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为庆祝潭宝公路竣工,建“创建潭宝汽车路纪事碑亭”于汽车轮渡码头左则(现重修于320国道旁,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全城拆屋让街,并于1932年建纪念性亭——望衡亭(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原望岳亭处。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2月,湘潭县第一区公所成立,辖文华、雨湖、壶山、东坪四镇。此是窑湾正式为镇之始,官名“壶山镇”,镇址是正十八总(今中山路市开关厂车间和仓库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府拟就湖南历代乡贤30人,内有陈鹏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瑾之子王重民,将祖产房屋一幢捐赠私立新群学校(该校系民国十年(1921年)由毛泽东、黄笃杰、宫廷璋、言志超、陶诗衡、王洪伦、刘修 等人发起,集资在十四总莲花街吉安宾馆创办)办中学,以弘扬母志。同年,修建韦明路,西起窑湾汽车轮渡码头,东至城区贵阳路,使汽车站与火车站衔接起来。
1939年至1944年湖南会战期间,窑湾遭到日寇飞机几十余次的狂轰滥炸,千年古城,损毁严重,人员伤亡很大。1944年6月16日,日军三路犯湘潭,一股从岳麓山西入县境仙女、黄龙二乡。17日,这股日军经砂子岭、至黄土山(壶山)见陶侃、何腾蛟衣冠冢,心虚壮胆,扫射了一些机枪眼。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18日,日军在湘潭纵火,从窑湾福主祠至长衡宫,唐兴寺至包爷殿,望衡亭至十二总大同街房屋全部烧毁。大火后,市面人口减少三分之二。同年9月2日,日军投降,窑湾光复。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毛泽东的师友黎锦熙在中共地下党屈秉生的敬邀下,为望衡亭作《重九屈君招饮征诗步原韵》诗一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窑湾至花石,全程110华里的潭花大道修成。同年8月,窑湾获得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窑湾人民在市人民政府的带动下,继续开拓新的事业,如城市自来水,卫生防疫、水果批发、生猪良种等,为湘潭和湖南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1969年12月24日,在全国“紧急战备疏散”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叶剑英元帅由长沙迁来湘潭宾馆居住,直至1970年7月16日离潭返京。期间,叶帅几次到壶山,游览了望衡亭一带壮丽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