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山风景区
虎丘大门口
虎丘山风景区是著名的风景区,位于苏州城外一座仅30余米高的小山丘上,素以“吴中第一名胜”而著称。已有二千五百年悠久历史,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到苏州必游之地。
1998年,虎丘以其整洁优美的环境井然有序的管理和优良的服务,被评为十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之一。2002年,苏州山市虎丘山风景区日前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认证。此前,风山景区已获“全国十大文明示范风景区”和国家旅游局确认的高等级“AAAA”景区等评定,此番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认证,标志着该景区百尺竿头再上层楼,将从科学化过细管理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进一步优化质量刷新形象。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晋代建有虎丘寺,唐改称武丘报恩寺,宋为云岩禅寺,清为虎阜禅寺。虎丘占地虽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古老苏州的象征;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以及神鹅易字的美丽传说,风鹤云泉,令人留连忘返。
位于虎丘西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木丰富,形成了宜人的绿岛小气候,成为鸟类争相栖息的乐园,每至秋日,有万千苍鹭绕塔盘旋,蔚为壮观,成为一绝。
虎丘还是苏州民间重要的集会场所,根据,“三市三节”的历史,景区创新推出了春季的艺术花会,展现了牡丹、郁金香,比利时杜鹃,百合等一大批名贵花卉的迷人风姿,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与花会相印成趣的是民俗风情浓郁的金秋庙会,再现了山塘出会的盛况,展演了南北交融的民间艺术节目,深得游客喜爱,如今,一年两会已成为著名的特色旅游项目,是苏州的旅游热点。
虎丘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融山水、历史于一身的秀美画卷,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为秀美。山上古树参天,千年古塔隐逸在深山丛中。前百年来,虎丘胜迹名冠吴中。宋代诗人苏轼曾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诚为憾事。”古人在评价虎丘的特色时,曾提出“九宜”之说,即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
虎丘高34.3米,面积18.8公顷,四周环水,山境幽奇。入虎丘,过海涌桥,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见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枕头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第三泉、孙武亭、望苏台等著名的虎丘十八景,每一胜景古迹都有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之地。因入葬时把其生前喜爱的“扁渚”、“鱼肠”等金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墓里,是为剑池。篆文“剑池”二字传为王羲之所书。池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
十八景首推山顶“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是驰名中外的宋代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故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现塔身高47.5米。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艺术珍品。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于400年前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拒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
虎丘后门
后山塔院下,有白步趋、十八折、通幽轩、玉兰山房等景点,这里山谷森壑,绿树成阴,古径通幽。在海涌桥东侧山麓之间,新辟“万景山庄”盆景园,陈列有200多盆大中型名贵树桩、山石盆景,与虎丘相应成趣。
虎丘,风景幽奇,风光如画,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吴地记》曰:“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长文《虎丘山有三绝》为:“望山之形,不越岗陵,而登之者,风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四边穹窿,北垣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既为天下名山,历代来游的名人雅士数以万计,在峭壁磐石上留下的书法摩崖和记游题刻何止百数,汇成了不拘形式的书法石刻艺术露天展览,使名山笼罩在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
虎丘的书法和摩崖和记游题刻主要分布在前山。其中最为熟知的,首推二仙亭西侧格外醒目的“虎丘剑池”四个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的颜体楷体大字,每字径逾一米,分镌在两块大石上。根据右上角所刻明万历甲寅年(1614年)新野马之骏题跋所记,原刻出于颜真卿手笔,是颜真卿所留墨迹中最大的字,但因年深月久,历经战乱,渐被湮没。颜真卿(709—785)生活于中唐中宗至德宗年间,以平“安史之乱”有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书法学褚遂良、张旭、楷行兼檀,开创“颜体”新风。曾到过苏州虎丘,有“不到东西寺,于今五十春”诗句为证。也有人认为唐人讳虎,既称虎丘为武丘,则“虎丘剑池”四字是否出于颜真卿之手,尚待考证。至明万历年间,主管浒墅关税务的马之骏酷爱虎丘山水,派人起原石于土中,但“虎丘二字”已断裂,遂请苏州刻石名手章仲玉勾摹重镌它石,与原刻“剑池”二字并肩而立。粗看似一气呵成,细看又有些差异,“虎丘”二字笔势稍弱,所以苏州民间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谚语。
导游图
千人石北端的篆书“生公讲台”四字,秀丽挺拔,如铁划银勾。传为李阳冰手迹,一说是蔡襄所篆。李阳冰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工篆书,得法于秦李斯《峄山刻石》,变化开合,自成风格,后世学篆书者都以他的字为范本。有“笔虎”之称。曾在江南为宫。蔡 襄(l0l2——l067年)为北宋书法家,宫至端明殿学士。书法史上将 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蒂合称“宋四家”。“生公讲台”一旁的篆书“干人坐”三字,结构严谨,坚韧有力。下有落款“天水(今属甘肃省)胡缵宗书”。
胡缵宗于明正德末嘉靖初出任苏州知府,曾倡议和赞助在虎丘建悟石轩、仰苏楼、和靖祠等。进入“别有洞天”剑池西壁的篆书“剑池”二字,宛转古拙,据传为蔡襄所作。识者认为与“生公讲台”四字如出一人之手。一说为元代书法家周伯琦书。还有一种传说,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字。剑池东璧的“风壑云泉”四个行书,写得神彩飞扬,痛快淋漓,锋芒毕露,传为北宋书画家米手笔。米莆(1051——l107年),字元章,曾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米襄阳,又呼米颠。书画诗文皆能,行、草书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中年以后,断续在江南生活过十余年。正德七年上元前一日志。”计56字。两则题记都认为他们见到了“吴王墓门”,不难想象这在当时是一件多么具有轰动效应的特大新闻!虎丘的摩崖和题刻,书法和内容都非常丰富。除上所述,在这里你还能发现不少其他名人的亲笔题刻,如白莲池边就有北宋著名诗人贺方回和清代著名书法家、大学士阮元的手迹。清代苏州文人潘钟瑞曾对虎丘摩崖、题刻及碑石作过调查,汇编成《虎阜石刻仅存录》,有光绪刻本传世。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抗日战争前寓居苏州期间,又不辞辛劳,认真进行探访,辑为《虎阜金石经眼录》,1926年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
虎丘入口处
第三泉峭壁上镑有“铁华岩”、“第三泉”六个笔力遒劲的擘窠行楷大字,前者为清初两江总督范承勋书,后者署名“芝南”,未知何许人。此外,散布在剑池和白莲池石壁的摩崖大字还有“山水之曲”、“蛟龙听法”、“山高水深”、“白莲开”等,字体不同,风格各异。琳琅满目的大字摩崖,不仅使人处处感受到书法艺术之美,也 以其词意之精对名山胜迹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顿使顽石能言,奇 趣横生。虎丘的记游题刻为数更多,分布在剑池、白莲池、干人石一带和上山道旁的“石枕”上、真娘墓畔等处,上自宋元,下及近代,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剑池东壁峻峭,题刻尤为集中。宋刻如朱巽等行书题名记游七行,文曰:“给事中、新知扬州朱巽,集贤校理、同判苏州王质,集贤校理、同判杭州钱仙芝,大理寺丞、知长洲县事邵饰,广州知使、知吴县事冯允成,节度推官、试校书郎章峨,天圣八年(l0l3年)八月十二日同游。”计72字。章岷又于其旁题刻正书两行,“章岷于此与同游诸公调琴试茗”计l3字。其它如北宋庆历二年(l042年)沈兼等题名,元符三年(ll00年)孙实等题名,南宋绍定三年(l230年)蔡熙国兄弟题名,淳砧三年(l243年)潘牥等题名等。剑池东璧明人题刻亦不少。如王鏊等正书题名四行:“弘治已丑(l505年)十一月十日,侍郎王鏊、少卿李景、宪副朱立来游,诸生唐寅侍从。”计29字。最有意思的是刻于正德七年(l5l2年)的两则“见到吴王墓门”的题记。其一为王山椿等所题正书十行,“正德七年正月,郡士王山椿、侯权、任云藩、祖与之登虎丘。于时剑池水涸,传观阖闾之幽宫。千年神密,一旦露显,可悼也已!庭字利瞻。同游,少傅王鏊、解元唐寅、孝廉陈口口、少傅之子延吉吉、延龄。”计80字。其二为吾翕所题正书七行:“长洲令吾翕,吴令胡文静,昆山令方豪,闻剑池枯,见吴王墓门,偕往观焉。万年深,一旦为人所窥,岂非数耶!命掩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