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

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1877)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进行抢修,一代名园得到了保护,并于1952年正式对外开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东部整修完毕,东、西、中三部分完整开放,拙政园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据《地方志》记载,在东北街178号。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至萧王弄。全园面积约72亩,其中向游人开放62亩,包括水面12.2亩。拙政园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而其分合兴废亦最繁,为数百年来苏州风云变幻、地方盛衰、文苑风流的一个侧影。晚唐诗人陆龟蒙宅在此一带。其地低洼,有池石园圃之属,不出郛郭,旷若郊墅。北宋山阴丞胡稷言居此,就蔬圃凿池,名五柳堂。其子峄取杜甫诗“宅舍如荒村”意而名“如村”。元代为大弘寺。张士诚据苏时,此处及任蒋桥等地俱属潘元绍驸马府。

明御史王献臣解官归后,占大弘寺和道观弄(在现拙政园东、中部之间)宁真道观址改建宅园,取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拙政园”。中亘积水,暗花明浚治成池,望若湖泊,园以水为主、自然疏朗的风格由此奠定。嘉靖十二年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云,王筑室种树,享闲居之乐二十年于此。又正德八年(1513)文已写《拙政园图》,则王建成此园至迟在正德八年。

又据嘉靖十二年文绘拙政园图及题咏,“现有池中两座土山及其北水面尚未形成……今之柳荫路曲、见山楼及此园西部一带都是竹树翳邃、水色渺猕的自然风光。北是松林,向东是果园、花曰和竹林,全园建筑仅一楼一堂及亭轩八处而已”(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明隆庆《长洲县志》云:“拙政园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王献臣卒后,园宅易主三十余次。先是其子因赌博一夜将园输与徐氏,时称徐鸿胪园,乔木参天,有山林杳冥之致。徐氏居此园五世,日渐荒废。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荒地10余亩为侍郎王心一购得,别营“归田园居”。王能诗画,辟荷池广四五亩,叠假山数处,广植桂树梅花,自作记。园门东临小巷,临街有王氏及他人宅第(据乾隆年间苏州地图,临街为义学,王氏园在其北)。北墙外为家田,园有兰雪堂、放眼亭、涵青池、缀云峰等胜景50处左右。康熙五十二年冬,有虎入园中,官府猎捕,仿峨嵋栈道的山石多毁。

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作《兰雪堂记》,称“园中古藤奇木,名葩异卉,山禽怪兽,种种备焉”,而西邻拙政园则“莽为丘墟、荡为寒烟”。乾隆中其后嗣刊行王心一遗著《兰雪堂集》,因王在明末谋起兵抗清,事泄饮鸩,有人以此谮毁,家人惧祸他徙,园渐荒芜亦未能出售(此据民国26年王氏后裔王庚文)。至道光初虽有王氏子孙居此,园已成菜畦草地。同治初,大部归贝氏(汪东:《寄庵笔记》)。

园中部及西部在明末清初尚合为一,中部池中二丘约在此时形成。崇祯末,钱谦益构曲房于此,供柳如是居住。清兵入苏,园为镇将所占。顺治十年,徐氏后人以2000金廉售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陈修葺甚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时巨丽鲜妍,江南仅见。但陈长期在京,后谪死辽东,从未寓目。姻亲吴梅村感慨而作《咏拙政园山茶花》长歌。顺治十六年,清将祖大寿圈封自娄门至桃花坞一带民居为大营。翌年设宁海将军,驻拙政园。康熙三年,园归苏松常道署,后又归还陈子,不久售与吴三桂婿王永宁。王并入道署等处.大兴土木,易置丘壑,穷极侈丽。园貌与文《记》中所述大异。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兵反清,王惧而先死,家产籍没。十八年,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参议祖泽深修葺一新,徐乾学作记。二十二年,道署裁撤,翌年康熙帝南巡来园。同年所纂《长洲县志》云,园“二十年来屡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时山林雅致。”后由王、顾两富室及严总戎相继居住。乾隆初,园由明末的分割为二再变为三园分立。园中部属知府蒋棨。

乾隆三年,蒋已会亲友于此。经多年经营,将荒凉满目的园亭修复,名“复园”,沈德潜撰《复园记》。沈与赵翼、钱大昕等常来流连赋诗,蒋氏姻亲袁枚屡寓园中。蒋棨故后,日久池堙石颓。嘉庆十四年(1809),园售与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并再修葺,嘉庆末年又归协办大学士尚书平湖吴璥,称吴园,临街处建质铺。日久池馆萧条。

道光二十二年,梁章钜来游,谓园景与160年前恽南田所画拙政园图已大不相同。西偏园先后归道台叶士宽、沈元振,其宅第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后又分属程、赵、汪姓。东偏宅第于道光十二年左右,归部郎潘师益父子并改筑瑞棠书屋。据咸丰年间汪鉴图,远香堂、枇杷园、柳荫路曲、见山楼位置与今大致相当。

太平军入苏,李秀成以吴园及东部潘宅、西部汪宅合建忠王府。工匠数百,终年不辍,工未竣而城已破。据李鸿章致李鹤章信,“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今绣绮亭天花板,留听阁和三十六鸳鸯馆的槅扇裙板上尚留存太平天国时期图案纹饰。忠王府随被改作巡抚行辕、善后局,汪姓房屋归旧主。

同治十年冬,时任巡抚的张之万以吴园为行馆,略加修葺,渐复旧观,有《吴园图》十二册。张又与恩锡、德寿、英朴等出银5000两,于同治十一年正月购建“八旗奉直会馆”,其范围包括园中部与其临街房屋(今属博物馆)和原潘宅,园仍名拙政。光绪十三年又加修葺,改园门,建澂观楼,其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园西部的汪姓宅园,于光绪三年以价银6500两售与吴县富商、户部郎中张履谦。当时园中亭台只存一二处,残破不堪,旧屋内存一明代六曲十二扇屏风,正反面以软螺钿、金银丝镶嵌成画,精湛无比(现存南京博物馆),云系忠王府物。张改名补园,大加修葺,临街住房包括今博物馆办公室与平江区医院、邮电局一带。民国后,园中部仍归奉直会馆管辖,但八旗奉直人宦苏者大减,一度设茶室、娱乐场招徕游客,游园须购券以充馆内旗人生活费。房屋先后被租与盐务稽核所、时疫医院、戒烟所、卫生所等。临街原潘宅于民国9年左右为前云贵总督李经羲购得,称蜕庐,大加翻修,堂构精致,有小院3处,沿河两岸筑码头、照壁。

李不久即没,抗日战争时子孙他迁,房屋抵押与某银行。19年夏,园中部回廊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压伤行人,但乏款修葺,渐至狐鼠穿屋,枯荷折苇。26年日机轰炸,远香堂破损,南轩烧毁。27年,园中、西部被租为伪江苏省政府办公处,翌年稍有修葺,重建南轩,陈则民作记。在补园竹林处(今盆景园)建日本式木屋,供日军头目游乐用。东部贝氏地抗战起亦为他姓所有,屋材尽拆,荡然无遗。其北端建小洋房一所为伪教育厅官舍,辟门与中部相通(在此前,园东部由道观弄进出,该弄于1958年砌没),故在日军侵占苏州期间三园重又相通。东部北面存会馆房屋数间,名长春别墅。袁殊居官舍时就舍前荒地栽花叠石,称长春园,并汇拓全园刻石为《长春集帖》,计5卷41种。东部其他部分杂草满径。附近农民垦作菜畦,间亦从地下掘得假山石。32年,缀云峰(高过二层楼。自下而上逐渐硕大,巅如云朵)突然倾圮。35年9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入,园的东、中、西部逐步被借为校舍,李宅亦归该学院使用,东部东北角菜地被填为操场。

苏州解放后。苏州专员公署一度驻此。1951年11月,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接管(张氏旨人已将补园献给国家)。当时园中小飞虹及西部曲廊等处坍毁,见山楼腐朽倾斜,亭阁残破。该会即动工按原样初步修复,并联通中西两部,用款8000余元。1952年11日6日。合而为一的中西两部正式开放游览,临街房屋中间部分归苏南文管会使用(后为苏州博物馆),南偏原李宅为苏南区苏州图书馆(后为苏州工艺美校),西偏沿街屋为张氏办洪泽小学(后由政府接办为拙政园小学,现平江区医院)。园东部大都是空地,暂为花圃及职工宿舍。

1953年,中部竹林处设动物园(后迁昌善局)。1954年1月,园划归市园林管理处。开始全面修缮。同年根据朱德委员长意见,拆除日本式木屋。1955年工竣,费款4万元。是年在初修东部时。发现地下有残损假山叠在原池心。继1957年建成兰雪堂后,1959年8月东部基建在汪星伯指导下开始施工,拆除官舍,拆迁临街民宅,新建大门及亭榭。又就遗存池面向西北疏浚,将久已隔绝的东、中、西部池沼沟通为一,挖出之土于东北部堆为大阜,其上植树和铺草坪,重叠缀云峰,1960年9月竣工,仅用款6万元,木材20立方米,至此拙政园三部正式重归统一,全面开放。此后逐年均有整修。东部广植树木草坪,一片苍郁。惜“文化大革命”起,东部营建中断,全园成为‘破四旧’对象而一度关闭.匾联陈设、书条石等幸得职工精心保护,被藏匿或涂没;一些匾联被改为标语牌,终致损毁。

1970年为迎接西哈努克亲王来游,始予修理和油漆。1976年后征用园北土地9.8亩,扩大绿地和花圃面积。1980年以4万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远香堂。1985年重修香洲石舫。现全园有堂构40,匾额45,对联22,门额砖刻18,书条石34,石刻4,桥15,石幢1,古树名木有13种30棵。

园虽变迁繁多,但明清旧制大体尚在,尤以中部为全园精华,面积18.5亩,水面占1/3。布局以水为中心,有聚有分,聚处则浩淼旷荡,分处则迂回曲折,水与陆又重重交错,其间以平桥相通,长廊相接,林卉轩榭相映发,楼阁假山相顾盼,形成疏朗自然、平淡天真、富有江南水乡景色的艺术风格。晚清至1960年间,中部园由宅旁的避弄出入,入门西侧院内.有文徵明手植紫藤。弄底腰门内有黄石假山一座当门而立,循廊绕山蜿蜒而入,则亭台池馆豁然毕呈。

主厅远香堂基础犹属明代,中部景物皆绕堂而置。堂北池中二岛,掩以丛竹荫木,二亭翼然,宛若山林。池岸在明清多系土岸,芦苇掩映,野趣盎然。枇杷园有“园中园”之称,圆洞门处与对岸雪香云蔚亭对景绝佳。坐池东倚虹亭西眺,亭桥贴水,绿荫蔽岸,北寺塔遥现绿树丛中,波光塔影,景色旷远。亭边小桥,石栏简朴,系明代遗物。池西南为小沧浪水院,水阁凌波而建,凭栏北望,重重水面,层层邈远。“小飞虹”廊桥跃然清流之上,为苏州他园所无。香洲集亭、轩、楼于一体,陈设精致。香洲后月台,临池存明代石栏。其南玉兰堂,原名笔花堂,旧时通内宅。

池北见山楼三面环水,传为忠王办公处。其余绣绮亭、梧竹幽居、倚玉轩、荷风四面亭、海棠春坞、听雨轩等俱为佳构。西至“别有洞天”,即入园西部,此处基本保持补园旧貌,以结构精美、建筑华贵胜。西部面积12.7亩.中为曲尺形水池,东墙沿水构波形水廊,凌波跨水,蜿蜒曲折与高低起伏相结合,为苏州诸园中之游廊极则。

池南主厅。北为三十六鸳鸯馆。南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四隅各加暖阁.“其形制为国内孤例……内部装修精致。与留听阁同为苏州少见”(陈从周:《园林丛谈?苏州园林概述》)。留听阁内“松竹梅雀”飞罩,用银杏木雕镂极,系1952年老艺人赵子康精心修复。另有宜两亭、笠亭、扇亭,倒影楼、塔影亭诸胜。

倒影楼下拜文揖沈之斋两壁嵌沈周、文徵明画像及文作(王氏拙政园记,诸石刻。塔影亭南端旧有门通张氏内宅。西侧盆景园有桩景710盆,杜鹃1.37万余盆。东部面积31.2亩。临街建新大门,广场宽阔。入园处建兰雪堂,内陈漆雕杜重划绘《拙政园全景图》)。再进则有放眼亭,芙蓉榭、天泉亭,涵青亭、秫香亭、缀云峰、联璧峰、秫香馆诸胜。清溪环绕,林木葱茏,平冈峰石,绿茵衔水,令人生自然明快、空阔开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