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巾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咸宁年间,苏州诸园颇多毁损,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园。留园三绝是:冠云峰、楠木殿、鱼化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为全国“四大名园”。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
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叫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楼是故园的上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山顶闻木樨香轩。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气浮动,沁人心脾。此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同景色尽收眼底。池中小蓬莱岛浮现十碧波之上。池东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进退起伏。错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可亭亢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
东部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廊庑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土厅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其西,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竹石倚墙,芭蕉映窗,满目诗情画意。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厅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系江南园林巾最高大的一块湖石。峰石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口,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臀高望远,可借西郊名胜之景。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曲溪宛转,流水淙淙。东麓有水阁“活泼泼地”。横卧于溪涧之卜,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感。
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废毁,现广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处建有葡萄、紫藤架。其余之地辟为盆景园,花木繁盛,犹存田园之趣。
留园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丰间刘比。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据 《地方志》 记载 留园在阊门外留园路79号。南临留园路,北至半边街,东邻市汽车运输公司,西接绣花弄。花园面积近30亩,内水面1.96亩。园始建于明中叶徐氏。嘉靖时曾任尚宝卿的徐履祥号称富甲三吴.旧江西会馆、陶家池,花步十房庄、六房庄、桃花墩等处皆其宅基。其子徐泰时曾官大仆寺少卿。万历二十一年(1593),秦时罢官归里后。“益治园曰,亲声妓,里有善垒奇石者,令垒为片云奇峰。杂莳花竹’(范允临:《输寥馆集》),后人称东园(西园在今戒幢律寺址),晚清园东北尚有东园弄。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四年作《园亭记略》,盛赞其宏丽轩举,内一石屏为周时臣所堆,高3丈,阔可30丈,如一幅山水横披画,无断续痕迹。又有“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高三丈余,妍巧甲于江南”。堂名后乐,江盈科作《后乐堂记》。后衰败,清初一度废为踹布坊,由布商所雇踏布者居住。园改为民居,一峰独存,其余不可复识。宅西北园相传重建于陈氏,因屡易主而圮坏,尚余嘉树平池。乾隆末,东山刘恕(后曾署广西右江道)得而扩建。自云:“拮据五年,粗有就绪,以其中多植白皮松故名寒碧庄”(见留园内残碑)。所在地名花步里,故又称花步小筑。刘恕性嗜花石,聚奇石十二峰(或云部分自东山原王鏊园中得来)。又喜书法名画,集古今石刻环置壁间,即今留园法帖,以明中叶刻二王帖与清嘉庆刻宋贤帖65种最著。
导游图
道光三年开放,游者无虚日,人称刘园,号吴中名园之冠。大平军后,园幸存而荒芜不治。园宅先售与程卧云,住宅部分于同治十三年改建二程夫子祠,园则以5000金转售于曾任湖北布政使的常州盛康。园额为龙溪盛氏义庄,有庄田3000余亩。盛康《留园义庄记》云:同治“十有二年癸酉复于苏州阊门外花步街购得刘氏寒碧山庄,易名为留园”,改称留园是因刘园之名久传,即仍其音面易其字,并寓吴下名园俱遭兵灾,是园独留之意。盛大加修治。
光绪二年俞樾怍记,称“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十四至十七年,添辟东西两部,建鹿笼鹤亭。西部筑小蓬莱土山、十景花坞、蔬圃、草地(名射圃),花房。东部即冠云峰一带,该峰原峙立于民宅间,刘恕不能得。经太平军与清军之战,民宅荒芜,盛于十七年购得峰前地,俱纳入园墙之内。据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其花步里祖宅在太平军后夷为瓦砾场,田契尽失,亦为盛氏所得。盛又建“东山丝竹”戏台,临街西侧建祠堂及部分宅屋。园宅广袤约40余亩,比昔日刘园更增宏丽。后又购程祠址,建四进大宅(今五福弄及程福里民居址)l。辛亥革命起,因园已归其子盛宣怀,一度被革命军没收,不久袁世凯政府下令发还。民国16年北伐军二十一师司令部曾驻此园。
18年3月园再被查封。由吴县县政府派员管理,贴邻房屋全部为第十六旅旅部借用。同年6月18日,园经修葺后开放游览。此时建筑尚完整,古树参天,远望气势蓊郁,人称“苏垣鸟类之大事营”。又有孔雀、鹤、猴之属。每年二三月中举行兰花会,名种荟萃,春秋佳日游客如云。为当时苏州第一游览胜处。21年淞沪抗战,园曾充宁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的高级教官室。6月1日园经整理后又开放。22年10月13日园再发还盛氏。26年童隽《江南园林志》称“园内装折铺地女墙各尽其妙,而以铺地为优”。日军侵占初,盛氏雇人看管,假山花树尚完好。
据30年5月间《苏州新报》报道,尚可游赏。后自留园路中段以西全为日军占用。园中饲养军马,假山欲坠,精美家具被掠一空,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沦为国民党部队马廐,五峰仙馆柱为马啮成葫芦形,马粪积二三尺,门窗挂落破坏殆尽,上无片瓦,园内破壁颓垣。一片瓦砾。园东盛宅厅堂框架尚存,大部破坏不堪。至苏州解放前夕。还我读书斋、揖峰轩一带已成为乞丐难民栖宿处。解放后,盛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
1953年市政府决定抢修留园,先采以工代赈方式,清除园内瓦砾马粪。9月1日开始施工。对五峰仙馆、揖峰轩等残破建筑,扶直加固,接补移换,保存原结构,细心修复;对冠云台等坍毁而尚存基础者,按原风格重建;对全部坍毁而基地不详特别是北部的少风波处、花好月圆人寿轩、心旷神怡之楼(走马楼)、亦吾庐、半野草堂等残余建筑,或拆除为廊,或植竹园。亦吾庐楼厅改建为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又一村处仅余荒地,则改置葡萄架及小桃坞,以其田园风味与附近环境相协调。门窗装修则收购自旧货市场或私家旧宅。盛家祠堂中100多扇门窗挂落亦拆下移入园中。
年末修复竣工,1954年元旦开放。国内外人士争来游赏,同声赞誉名园重光。留园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渐被称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文化大革命”初易名为红卫公园,1971年恢复原名。1978年起渐次修复。全园现有亭阁轩馆36,匾额15,砖额17,石刻2,对联10,书条石373,古树名木有银杏、南紫薇、罗汉松等12种23棵。
园内建筑物约近全园总面积1/3,素以建筑空间处理精湛著称。曲折幽邃,景观多变,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为宏敞华丽,大而能精,工不伤雅。“全园大致分四部分,中部是寒碧庄原有基础,经营最久。以后虽有局部改观,仍不失为全园精华所在。东、北、西三部分都是光绪年间所增加。中部又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池为主,东区以建筑庭院为主”(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该园深藏宅后,从原住宅与祠堂入园的通道有四五处,今入口处原为避弄,过道长50米,忽狭忽宽,忽敛忽放,忽隐忽露,终至豁然开朗。水池位于中央,池西假山下部有黄石堆叠,似明时遗物。山丘桂树丛植,登闻木樨香轩东望,曲溪楼一带亭阁高低错落,参差前后,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间。池南涵碧山房为中部主厅,东侧明瑟楼旁有“一梯云”,假山巧掩登楼石径。池中蓬莱小岛,藤萝翳密;低几与水平,更见楼高山峻。池北远翠阁前石砌花坛,为明代遗物。东区为华丽的庭院区,主厅五峰仙馆因盛氏得文徵明停云馆藏石而名,俗称楠木厅,家具陈设、挂落飞罩、窗槅屏门俱能将古雅和华美融而为一。
前院假山精巧,传原藏十二生肖形象。楠木厅东石林小院周围布置大小不等的小院多处,手法各有不同特点,但厅东北还我读书处(即原还读我书斋)周围原有曲廊回绕,50年代修建后阻绝不通。自揖峰轩东去为东部建筑群,以突出冠云峰为主旨。该峰高6.5米,为苏州各园湖石峰中最高者。岫云、瑞云(又名朵云)两峰屏立左右。峰前浣云沼之东原为盛氏家庵待云庵(待云系盛康字),峰北冠云楼下壁间嵌鱼化石一方。峰南林泉耆硕之馆俗称鸳鸯厅,门窗地罩雕镂精美,陈设富丽堂皇。馆南砖额为“东山丝竹”,原有苏州园林第一座近代化的室内双层三面看楼戏台。日军侵占后期为附近棚户拆毁占住。峰西北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有楠木屏风六扇,雕刻精雅。北部建筑在解放前久已不存,今置葡萄廊架及盆景园,陈列盆景名品500余盆。西部土山池水原与中部相通,约在刘园时筑墙隔断。山上在解放初尚存百年古枫二三十株,秋日从中园遥望如红霞缭绕云墙间,60年代因施药不当而枯死。山上建亭,本可眺西园虎丘,今为高楼所蔽。丘前小溪曲折,尽头处嵌“缘溪行”三字,两岸遍植桃柳,仿武陵桃源境。当时水通园外大河,清代游人常泊舟湖田上。晚清河道淤塞,渐成路面,池水浅浊。全园走廊迤逦连属200余丈,且曲廊留虚,在转折处多置大小空间,点染蕉竹小品。全园漏窗有200多孔、30多式,图案几无雷同。古石除冠云等三峰外,刘园十二峰尚存十一,其他还有刘恕品题过的晚翠、断霞、日华等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