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寺
南台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瑞应峰下。这里海拔600余米,夏季平均气温28摄氏度。四周苍松翠竹,浓荫蔽日;径幽溪吟,山鸟啼鸣,是一个修行和避署的理想胜地。历代高僧曾驻锡这清虚灵寂之境,使得南台古刹成为天上人间的“三宝净地”。南台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传说海印和尚来到南岳后,见瑞应峰下有处平坦之地,翠峦环绕,茂松修竹,苍翠飞烟,于是结茅造庵,草创此寺。因地处山阳,故名“南寺”,后又改名为“南台寺”。现在寺院齐堂后面有一处摩崖石刻,上刻三个径大二尺的横额“南台寺”大字。两旁分别刻有“梁天监中”及“沙门海印”的题款。
唐天宝二年(742年)希迁和尚自江西青原山来南岳结庵于寺东大石上,时人称为“石头和尚”。他在瑞应峰下,大阐禅宗宗风。天下佛子慕名而来,在座前听其讲经说法,法徒日益增多,故南台寺不断扩建。自晚唐五代到宋时,当朱熹与张栻于乾道三年(1167年)霁雪唱和于南岳,来此寺游览时,此寺已是“阁迥规模稳”,有“天际瑶台”之盛况。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有无碍和尚自信阳来此,他居石岩,啖野菜、衣百结,南岳乡绅为其苦修动容,捐资助其修建庵堂。清乾隆年间,寺宇因年久失修,瓦碎椽断倒塌。僧人中不肖者乘机分割寺产,各在南岳大庙西廊营建私庵分居,自称为“新南台寺”、“老南台寺”。直到清光绪时,祝圣寺主持淡云和尚与其法徒妙见,见新老南台真伪并出“互相争利,有辱佛门”,决心重振南台禅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有四川巡抚与僧人福成、淡云、默安等,在荆棘丛生的乱石之处,找到了石头希迁的“见相宝塔”碑刻和刻有“南台寺”石头横匾的古刹遗址,三人遂立下誓愿,要尽毕生之力修复寺宇,中兴南台。他们奔走十方,经过十四个春秋,终于募资一万八千余贯。重建工程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始,历时五年告竣。一座恢友壮丽的青砖青瓦佛门古寺,巍然屹立于南岳翠微之顶,成为汉传佛教中一座佛光闪耀的名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