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是黑龙江省唯一的科类比较齐全的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是黑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艺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中心。学校坐落于中国北方名城哈尔滨市,环境优美,建筑风格独特。学校共有5个校区,分布在哈尔滨、阿城等地,校园总占地面积为251.38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为1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33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为104万平方米。

哈尔滨师范大学风景图

哈尔滨师范大学创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1946年我党在解放区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命名的行知师范学校。先后经历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哈尔滨师范学院时期,1980年扩建为哈尔滨师范大学。2000年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和黑龙江省物资职工大学实质性并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师范大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哈尔滨师范大学师生以对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形成了“爱国敬业,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为国家、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哈尔滨师范大学风景图

哈尔滨师范大学现有呼兰学院、阿城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理化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恒星学院等16所学院;有41个本科专业,16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省人事厅资助学科;有16个研究所,3个研究中心,1所附属中学及电化教育中心、计算机教学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藏书334万册。学校主办《北方论丛》、《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黑龙江高教研究》等十余种公开发行的刊物。

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授予权,博士学位点9个、硕士学位点82个。截至2005年9月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35000余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及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5200多人,留学生552人,在籍成人教育学生10500多人;现有教职工3695人。学校还特聘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等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顾问或名誉教授。

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的办学思路,大力实施“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上特色、上条件”的“五上”办学方针,使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1997年以来学校的全日制各类学生由不足4000人发展到现在的3万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由52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万余人。博士学位点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已增至9个,硕士学位点由18个增至82个,省级重点学科由7个增至16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稳步提高,正在向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全国一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迈进。

哈尔滨师范大学风景图

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办学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坚持师范、面向社会、文理渗透、全面发展的办学模式。作为黑龙江省师范教育的龙头,学校为黑龙江省及全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建校至今,学校共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毕业生,他们中有的成为教育战线上的骨干,有的在科学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他们遍布祖国乃至世界各地,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1996年以来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位居黑龙江省省属高校前列;出版了一大批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和教材。学校还和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韩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十分重视外资项目引进工作,尤其是日元贷款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将对我校的发展和建设起到较大的推动和作用,特别是对生命科学、材料物理化学等高科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国际文化交流特别是日本文化交流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1998年,获黑龙江省高校系统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01年、2002年分获黑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黑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

承传半个世纪之辉煌,凝聚师大传统之精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哈尔滨师范大学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五上”办学方针,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松北新校区已经成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崭新的大学城已在松花江北岸落成。哈尔滨师范大学将继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教育人才和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力争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跻身全国同类高校的前列,把我校建设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全国一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