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口千年古镇
磁器口最早叫白岩场,因白岩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从地道逃出皇宫削发为僧,亡命天涯。流落巴蜀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挂单”隐匿达四、五年之久。因真龙天子曾隐于此,后来世人将宝轮寺易名龙隐寺,所在白岩场也改称龙隐镇。龙隐寺由此而香火旺盛,成为川东名刹,龙隐镇也随之沾了光。
龙隐镇改名为磁器口,源于瓷器。
要说瓷器,必说一个开碗厂的江氏家族。这个江氏家族,是古镇瓷器业的开山鼻祖;也正是这个江氏家族,使沙坪窑器名声大振,美誉四面八方。
江氏家族人的发迹,有一个传说。
明末战乱,四川境内生灵涂炭,从二郎关至龙隐镇、井口一线也成了战场之一。一时狼烟四起,铁马金戈,两军相残,血流成河,昔日繁华的龙隐镇被兵刃毁之殆尽。当时的天府之国四川,几经战火,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经济萧条。康熙初年,湖广填四川,继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一带的平民也举家大迁移。福建汀洲的江家三兄弟就是在这次大迁移中进川的。
江家三兄弟拖着一大家子人走到龙隐镇时,一家老小长途跋涉,已疲惫不堪,再也无力举足北行了。于是,一家人在街市的屋檐下歇下来。这时,江氏一家饥寒交迫,举目无亲,且盘缠已尽。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
江家三兄弟忽尔想起携带的家什中还有些上好的青花瓷碗可变卖,以解燃眉之急。
原来,江家祖传一手制瓷的好手艺。闻名于世的福建德化窑白瓷、青花瓷传统工艺,三兄弟可说是十分娴熟。此次举家迁移,家中之物,扔的扔,卖的卖,惟有一些带彩釉的青花瓷碗舍不得扔掉。这些青花瓷碗,瓷质细腻白净,工艺精美,乃上品,都是出自江家兄弟之手。三兄弟一路上再如何劳累辛苦,对这些青花碗,都十分的把细,生怕碰坏。此刻,要卖碗也是出于万般无奈。
于是,三兄弟抱着碗插上稻草标沿街叫卖。这时候的龙隐镇,一片萧条,街市破败,一条石板街路,满是一脸菜色、衣襟缕烂的移民。三兄弟抱着碗走了一条街,无人问津。时已过晌午,三兄弟饿得肚皮贴背,眼冒金星,浑身无力。
走到过街楼处,老大站下来,说:“兄弟,算了,跑了一条街连一个碗也没卖出去,我们还是回去想想别的办法。”
老三也失掉信心,连忙点头赞同。惟有老二固执,说:“我们从福建到四川千山万水都走过来了,啥苦都尝尽了,我不相信在这里就把我们三个牛高马大的兄弟饿倒了。”
说罢,就近择一街檐蹲下来,把碗摆一地,继续叫卖。老大、老三知晓老二的倔脾气,只好也跟着蹲下叫卖。
老二卖力吆喝:“看一看,瞧一瞧,有名的福建德化窑的青花彩釉碗,便宜卖了。”
叫卖声也引来一些人。有的蹲下来拿碗在手,一瞄二摸三敲。果然好碗!胎质细腻,胎面光滑,白的白净如玉,青的青得爽气,碗上的花鸟活灵活现;敲击碗沿,声音清亮,不漏不哑。然而,统是穷得叮当响的干人,看的多,却无钱买。渐渐,人散尽,日已西沉。
三兄弟正一筹莫展时,一个蓬头垢面的白胡子老头慢吞吞的踱过来。这个白胡子老头在不远的街边,看他们买碗有好几个时辰了。白胡子老头蹲下来,伸出一只脏兮兮的手拿起一个青花碗,对老二说:“老弟,我向你讨一个碗去讨饭,如何?”
老大不悦,说:“我们三兄弟饿了一天了,一个碗也没卖出去,街那边的街檐下还有一家老小正等我们卖了碗买米下锅呢!”
老二忙挡住老大,说:“出门人有难处,理应行个方便。”尔后,和颜悦色地对白胡子老头拱手道:“既然老伯看得起我们江家的碗,请笑纳,我们三兄弟不胜荣幸!”
白胡子老头也不道谢,把碗往腋下一夹,扭头就走。
事后,老大直埋怨老二,说老二太大方,碗没卖出一个,倒白白送一个上好的青花碗于人。
老二直言:“大哥,我们虽难,也还有些碗盏。人家难,讨饭连个碗也没有。不帮说不过去的。”
老大、老三不言,只好作罢。
直到傍晚,他们才卖去几个碗。
一夜无话。
翌日,三兄弟仍上街卖碗。
在过街楼卖碗时,那蓬头垢面的白胡子老头又来了。白胡子老头说,昨晚端着碗去一大户人家讨饭时,被一恶狗追撵,慌乱中一跤跌下去把碗摔碎。说话间,伸手再讨一个碗。
老大、老三当然没有好脸色。老二依旧一脸和善,拱手送碗。
白胡子老头得了碗,扭头就走,还是连谢也不道一声。
第三天,还是在过街楼那地方,还是那个时候,那白胡子老头又出现了。
老大打老远看见老头往这里走来,就对老二说:“老头好没道理,一再来索要碗,我们又不是绅粮有钱打发,我们就靠这些碗渡难关呢。”
老二还是那话,“老伯来讨碗,定是无奈。遇人有难处,伸手相助,也是做人的本份。助人于危难,莫过于雪中送炭、荒漠送水,岂有不助之理。”
老大、老三也是本份之人,只不过被饥寒所困,才有这等的心思。
老二这样一说,自然不好再说一二。
果然。白胡子老头说碗又被摔破了。
老二仍然好言送碗。
白胡子老头拿碗走了几步,回头对老二说:“小老弟,卖碗不如造碗,你既然有好手艺,荒废了岂不可惜!”
老二忙拱手道,“我们是外乡人,来四川讨生活,不知哪里能造碗,请老伯指点。”
白胡子老头捋须一笑,“你若要造碗,明日午时到滚柴坡来找我。”说罢,消失在街市的人流中。
听了这话,老二心有所动,当晚便与老大、老三商量,明日去滚柴坡寻那白胡子老头去。
老大说:“那老叫化子的话,你也信?!”
老二道:“这好孬也是个机会。我们出门讨生活,只要有机会,定要抓住,且须好好把握,倘若坐等,终一事无成。”
老三说:“我们初来乍到,连个东南西北也没分清,在哪里去找这滚柴坡?!”
老二说:“俗话说,脚是江湖,嘴是路。只要有心,那有寻不着的!”
老大、老三见老二主意已定,不言语了。
第二天,老大、老三继续上街卖碗,老二便上路去寻滚柴坡。
出龙隐镇是两条三、四尺宽的石板大路。一条蜿蜒上三百梯、高店子西行,这是重庆城有名的小川东路,直通成都省城。另一条溯嘉陵江延伸到双碑、井口北行,这是重庆城往秦陇的驿道,古称嘉陵道。老二出镇一打听,有知晓的相告,滚柴坡在往北几里地的青草坡,不难找。得知他去滚柴坡会一白胡子老头,好不疑惑。民谣有:“青草坡,死人多。”青草坡到处都是坟堆堆,是不是撞到鬼哟!老二好似吃了秤坨铁了心,不管死人多也好,撞了鬼也罢,毅然上路。
老二过石井坡,走大河沟,一路寻问,终在歌乐山脉的东麓下找到了青草坡。
青草坡一片荒无人烟,满坡是茂密的青草。坡南缘有一几十米高的山崖,一条小溪从崖壁飞流直下,形成一瀑布,很是壮观。这就是滚柴坡。
老二正暗想:这荒山野岭土地贫瘠之地如何造碗,却听到身后一阵哈哈的爽朗声。回头一看,正是那白胡子老头。
白胡子老头不再是蓬头垢面的样子,衣着白衫,鹤发童颜,一身仙骨。
老二知遇神仙了,忙拱手请教。白胡子老头又哈哈一笑,道:“老身看你心地善良,且有恒心,知你必成大器,故指你一条路。”说着,手指往滚柴坡画一大圈,“你日后就在此建厂造碗,光大德化窑之瓷器吧!”言毕,化着一道清烟不见了。
老二忙躬身冲白胡子老头遁去的地方拜了三拜,方才起身对滚柴坡把细观察,这才发现,滚柴坡一带的地质虽劣,却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石、白云石、硅石、白泡石、白矾土、黄色粘土,这些都是制瓷的好原料;且水源好,瀑布的水力可碎石;漫山遍野满是薪柴,岩层中还夹杂薄煤层,都可作烧制瓷器的燃料,真是天赐一方绝好的制瓷地。
于是,老二一家便在青草坡落户,重操旧业,置窑场设作坊建起了碗厂。
江家老二在青草坡开了碗厂后,跟着,老大在璧山接龙乡开了碗厂,老三在北碚东阳镇开了碗厂,但规模都没有青草坡江氏陶瓷业大,有名。青草坡江氏陶瓷业从康熙年间开始,在这块土地上代代相传,一共传了八代,生根开花结果。现在双碑还有以江姓命名的地方。如:江家院、江家山、江家湾等。
江家碗厂的兴起,带动了龙隐镇一带陶瓷业的发展,窑罐厂、作坊遍地开花,形成历史上有名的沙坪窑。从而,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青草坡的瓷器远销湖北、贵州等地,名声大振。镇上瓷器业鼎盛时达七十余家,外地装运的船只停满了大码头,繁荣了古镇的经济。后来,就将龙隐镇改为了瓷器口;再后来,因“瓷”字通“磁”,便叫做了磁器口。
此以巴县志为证。志载:“青草坡古窑所产之青花碗,施彩釉,乡民乐用,远近驰名,里人又呼:磁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