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博物馆合并共建,今后将挂两块牌子。它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的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两者中间为4万平方米的重庆人民广场,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如果说重庆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重庆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除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总建筑面积为42497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及耐火等级均为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一气呵成,张驰收放洒脱自如,形成“三位一体”的四维效果(包含人群的行为运动)。通过对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变化、肌理对比,形成统一简约而又内涵丰富的象征图形。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一体图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图案连接。从东端人民大礼堂向西望,博物馆主体的玻璃顶在阳光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厅山石状)中升起的红日,显出勃勃生机。从西端博物馆东望,人民大礼堂在人民广场和谐曲线环抱的映衬下,昭示出博物馆和人民大礼堂两个不同时期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对话,而人民广场则成为对话的极佳场所,这种生动、谐趣的对话方式,既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又展示了重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前身为重庆市博物馆,目前她同时还具有重庆博物馆的馆名和功能,这标志着她同时又是历史艺术类的综合性博物馆。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重庆博物馆始建于1951年3月7日,原名西南博物院。1955年,西南大区撤消,西南博物院交重庆市领导,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几十年来,重庆博物馆逐步建立了十余万件文物的收藏,在藏品系列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如巴蜀青铜器、汉代艺术品、宋以来名家书画、历代瓷器、历代竹木牙骨雕刻、历代钱币、西南民族文物等。不仅如此,由于近代重庆城市特点和地位所决定,重庆博物馆一直着力于近現代文物的收藏、研究和展示。在上万件近代現历史文物中,涉及到重庆开埠、五四运动在川渝、留法勤工俭学、大革命时期的四川和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解放軍挺进西南、重庆的社会主义建设、重庆直辖以及近百年城市发展的若干重要的历史环节,成为重庆这座城市完成近代化和走向现代化的物证和记忆。您走进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不仅能看到“壮丽三峡”陈列和“大三峡”全周电影,也会通过“远古巴渝”、“城市之路”和“抗战岁月”感受城市历史,并欣赏各艺术专题展示的文物精品。这些基本陈列是这座博物馆性质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