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桥
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
在桥身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字体工整浑厚,满着绿色,与周围的碧水、高杨、翠柳相融。桥下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桥畔杨柳夹岸,葱茏流翠;桥周围古宅相拥,胡同密集,古韵悠然;隐于浓荫中的王府、寺庙的屋顶飞檐依稀可见;桥的近处还有宋庆龄、郭沫若等多处名人故居,一派清雅幽静的氛围。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点睛之笔。
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白石的桥栏虽略显粗糙,但整体效果尚好。银锭桥初建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从其地理位置看,由后海西端到前海南端只有这一个位置可以架桥通行。
桥两侧,前海和后海依旧碧波荡漾,街道和人流都在这里交汇,桥头也变得熙熙攘攘,市民与游客纷纷驻足留影。桥边,那块瘦骨嶙峋的太湖石还在,在银锭桥的侧壁勾栏上,单士元老先生提写的“银锭桥”几个楷书大字清晰可见,睹物思情,不由从心底里涌上一股真情。后海所有的美景,似乎都在桥上桥下得到延伸和旷达。从高处望,西海﹑后海﹑前海,就像是冰清玉洁的三节莲藕,而银锭桥就是连接他们的结儿,连接在什刹前海与后海的最细处,当站在银锭桥上,顿觉视野开阔,碧水映荷,杨柳依依,秀美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在湖水映衬下,好有一派诗情画意。
关于这桥名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桥身中间大两头细,像倒扣过来的一只大元宝,加上桥体用汉白玉大理石砌成,体白如银,因此管它叫“银锭桥”。也有人说,在银锭桥上有八块铁块,桥面南北两边一边四块,叫做“燕尾板”,是用来拉紧扣住桥面上的石板的,阳光照耀下,八块“燕尾板”犹如银锭熠熠发光,所以叫做银锭桥。银锭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从其地理位置看,由后海西端到前海南端只有这个位置可以架桥通行。而且早些年,这个四五米跨的拱桥还算整个什刹海的至高点,传说一个万里无云的秋日,有人站在桥上朝东北方向眺望,能飘飘渺渺地看见玉泉山,于是叫做“银锭观山”,真的,不能不惊诧古人的想象力。
如今,站在银锭桥上,近可看桥下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桥畔杨柳夹岸,葱茏流翠;但远望西山却是不能了。这个景致已被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所湮没,隐约中望不到西山,倒能望见西直门附近的高楼,所谓的银锭观山,只是演绎成了一个传说。
上了年纪的人喜欢银锭桥,年轻人也喜欢银锭桥,据说,只要是相爱的人牵手到桥上走一回,就会从此一生相知相守。因此,银锭桥也称为“姻缘桥”,曾经,多少俊男靓女河边散步,在两情相悦的美好时刻,一起牵手走过银锭桥,从此,揭开了人生璀璨的一页。
太爱银锭桥了,游人们在新银锭桥上流连往返,跟这个半年多没见的“老朋友”合影留念。就连三轮车夫们也回了“正道”,慢悠悠地蹬车上了桥,大声地向游客介绍着银锭桥,以及有关桥的的趣闻轶事。
银锭桥就是银锭桥,尽管它身上走过了无数的岁月,它的故事还将继续演绎下去。它举手投足中都透着的那种文化底蕴,令你深深陶醉。
站在桥上极目西望,但见什刹海波光潋滟,微风拂来,深秋的空气沁人心肺,蜿蜒的两岸,垂柳依旧婀娜多姿,依旧是让人心旷神怡。是的,银锭桥桥体不大,但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点睛之笔。四下古宅相拥,胡同密集,古韵悠然,就如京城人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