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社稷坛)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南面,天安门西侧,于故宫一墙之隔。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中山公园现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
社稷坛建于永乐十九年,一直作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的场所。清帝退位后,社稷坛闲置疏于管理,守坛的人在坛内饲养猪羊,许多地方被用来种植苜蓿作为饲料。
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了社稷坛,开始募集捐款,准备将其辟为公园。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对普通民众开放,称中央公园,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和其他建筑,社稷坛的戟门也被改为殿堂。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的拜殿。1928年改中央公园为中山公园。在辟为中央公园后,除保留社稷坛外,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中,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石。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改为北平公园,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园,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中山公园的名称,沿用至今。
1988年中山公园被中国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从南门入园,过门厅,穿过彩绘长廊,迎面看到蓝琉瓦顶的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石牌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胜”坊)。北边是成片的古柏,这些古柏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逾千年。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西行到坛门,可看到一对石狮,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的。
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1928年改名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
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
社稷坛东边,环境清静,称长青园,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松柏苍翠,杉竹相映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
此外,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l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之地。
公园后部植一片柏树林。筒子河上可划船,冬天冰封期能滑冰。隔河与故宫相辉映,波光楼影,景色如画。
交通指南:
1、4、5、10、22、37、52、726、802、特1路可达。或乘地铁一号线天安门西下车即到。
票务情况:
门票:3元